社区古厝内藏乡贤仁爱故事 修建古厝代代相传

2021-09-16 09:42:22 来源: 石狮日报

0浏览 评论0

湖滨街道金曾社区有一座不起眼的古厝,虽然有些破败不堪,但大门门楣上的“傍斋小筑”蓝色繁体字依然很清晰。这是台湾进士施之东的故居,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坑社区著名乡贤、施之东的儿子施光荣的故居。这座古厝里,有着乡邻代代传颂的仁爱故事。

告假回乡热心教育

“傍斋小筑”建筑坐北朝南,格局是一榉头五开间,据施之东的曾孙施昭曾介绍,古厝对面的一排房子是施之东当年开设私塾上课的地方。

施之东(1859—1928),字质鲁,讳之东,号谷似,晚年又号遂村居士,石狮曾坑村人。施之东自幼聪明颖异,喜爱读书,二十岁时东渡台湾应试,入彰化县学,名列前茅,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人,1892年考取进士,后被授予兵部主事,自此即住京师。

据金曾社区书记陈金江介绍,早年他父亲跟随施光荣学习,经常听施光荣讲述父亲施之东的故事。施之东在京城时,其才华和品德很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青睐。有一天傍晚,翁同龢让人把炒好的荷兰豆送给施之东吃,在那个时代,荷兰豆只有福建这一带才有,能在京城吃到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可见翁同龢对施之东的疼爱有加。1895年,由于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施之东看透官场黑暗、朝廷腐败的现状,以回乡奉养母亲为名,辞官回到老家曾坑。

施之东宽仁慈爱,十分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辞官返乡后,他在祖父遗留下的旧书斋旁建造住宅“傍斋小筑”,并在该房子对面建造了私塾教室,教授四乡八邻子弟,授业解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施之东为人谦和、慷慨,常为乡人排难解纷、仗义执言,传播仁爱之心,深受乡民爱戴,被尊为“部爷”。1898年夏天,他把对齐家的理念写下来作为家训并刻在大门两侧的壁垛上:“凡百用度,最要讲究省浮文,量实力,除奢华,尚节俭。入不求多,出不厌少。自然不足而足,可保久长,此其所以常有余也,可勿慎诸。”这是施之东训示后人要杜绝奢侈浪费,要尊崇节俭的道理。“内外有别而后家教良,少长知爱而后家室和,宾友常至而后家运兴,婢仆无纵而后家道尊,衣食无奢而后家用足,理固然也。”他认为长辈要懂得爱护家人,这样有助于家业持久。

施之东的台湾情缘

施之东对宗族事务也非常热心,据李天锡在《眼底满填沧海泪——施之东的台湾情结》一文中介绍,龙湖前港尊道学堂(后称“尊道学校”)经费困难时,施之东曾积极给予赞助。对于晋江施氏由于历史原因而有“钱江”与“浔江”之分从而形成隔阂,他十分关切,提议在晋江募建施氏宗祠,但是后来因种种缘故没有实施。1917年,台湾南投施学贤前来大陆搜集施氏族谱资料,拟编纂《临濮堂施氏族谱》及在台湾合建一施氏宗祠。施之东听说之后非常高兴,除了尽力帮忙搜求谱系、抄录《本宗著姓考》外,还应邀撰写了《兴建鹿港本姓合祠序》。

施之东赠施学贤一首七言律诗中写道:“三千里外孤舟客,二十年来故国情。祖籍访予稽郡邑,梦魂依汝渡沧瀛。”此时的施之东已经离台返乡20多年,这表明了他对台湾及在台亲朋好友的怀念。在《兴建鹿港本姓合祠序》中,他把这一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遗憾的是,回乡之后,施之东没有再到过台湾。

在台湾时,施之东的诗文就深受台湾民众的喜爱。早期台湾鹿港名人施天鹤曾写《穀似部郎赞》一文,其中写道:“时余未弱冠,每诵其文而心折服之。改隶后(按:指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天各一方,不复把晤,空切伊人秋水之思。”并赋诗一首:“奇才甘自老蓬蒿,刻画文章一代豪。眼底满填沧海泪,相逢何日话牢骚。”可见,施天鹤对施之东的想念及对其才华的欣赏。

施之东擅长诗文,精通书法,闽台两地至今仍保留他题写的一些遗迹,如为台湾在睿堂李氏族谱题词、为永宁西岑村“贻谋堂”撰写《壁画诗》、为东石古檗山庄撰写《檗谷山庄记》等。

贤达淳厚的施光荣

施光荣,字少谷,号偶园,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庠生。受父亲施之东的熏陶,施光荣博览群书,通史鉴、精韵律、工书法、熟悉歧黄(医术),远近闻名。

由施青刚编辑的《偶园遗篇》一书,是2005年为纪念施光荣诞辰百年而作的,书中收集了施光荣生前留下的诗词、楹联、散文,内容涉及对父母的怀念、时代的感慨及友人情感抒发等。

施光荣20岁即执掌衙口南浔小学(衙口中心小学前身),当时正值新旧教育体制变革,他顺应时代潮流,倡立新学,规范管理,使得学校在当时颇具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初,施光荣遵父命归返曾坑创办平民小学(后改为平治小学),任董事长兼校长,不遗余力为家乡培养人才。1946年,施光荣先后三次到菲律宾会同晋南乡贤讨论在衙口创办南侨中学事宜,后来任该校首任董事长,南侨中学很快便取得很好的办学效果。

施光荣少年时钻研医书,新中国成立后就职于曾坑保健站,后调任于杆东保健站。数十年间,施光荣仁心济世,若在就餐时碰到患者求医,他也先放下饭碗,及时诊疗。而对待贫困病人,他常常自垫药费。施光荣贤达淳厚,古道热肠,曾受聘为石狮石光中学、石狮华侨中学、石狮医院单位等董事,曾任晋江县政协委员及晋江县侨联常委。

古厝是家族的记忆,它承载了祖辈太多的故事,承载了祖辈的殷殷教导,是后代子孙见贤思齐的实物。如今也从医的施昭曾说,他们正在计划修建古厝,把祖辈关心乡人、热心教育、仁爱厚达、仁心济世的仁爱之心代代传承下去。(王秀婷/文郭雅霞/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