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进二院陈元光故居 回溯漳州文化历史开端

2021-11-02 10:10:51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建置漳州,州治在西林,属岭南道,辖漳浦、怀恩二县。”这一年,是漳州建置的开始。

其实,漳州的故事比这个时间节点来得更早些。这一切,要从一群人、一座宅子、一本诗集说起。

现在,让我们把时光的齿轮拨回到盛唐,这是漳州这座城市文化历史的开端。

南下平乱

彼时盛唐,在诗人张九龄眼中,是“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河洛之外,天南地北,仍有盛唐之风尚未及过化之处。开元之后,国力日盛,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当时的龙溪南距潮州六百多里,北距泉州七八百里,南有盘陀岭、北有戴云岭,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隔阻,穷林巨涧,茂林深翳,少有人迹,甚至野象成群、鳄鱼肆虐。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为“蓝雷之族”,随山迁徙,种谷三年,土瘠辄去,无征税,无徭役。后又有潮州土著族群迁于此处,人口剧增,族群之间矛盾不断。生活于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为求生存,当时的土著养成了彪悍的性格。

而对文明已高度繁荣的大唐而言,此处民众不受教化还时常火拼,唆使山民对抗官府,攻城略地,对中央集权统治十分不“友好”,是时候平定“蛮獠啸乱”了。

患有头疼病的唐高宗收到报告后,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斟酌人选。事实上,当年的泉潮“天高皇帝远”,堪称边陲绝域,政令难推行,人还挺霸道,气候潮湿闷热荆莽遍野,堪比现在的热带地区。一直以来,只有被贬谪的官员才去这瘴疠肆虐之所,比如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的大文豪韩愈就曾经悲观地写下“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感觉和当代人悲呼“我要完了”一个样。何况潮州还比漳州早开发了100多年。

既然去南边平乱官员有心理负担,那就加官晋爵委以重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宗头疼了几日,终于选定将侯世家的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认为其“刚果有为而谋猷克慎”,是平乱的最佳人选。于是升任其为朝议大夫、岭南道行军总管事,诏令他“率将佐123名,府兵3600名,前往七闽百粵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原,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

陈政接到诏令之时,正在家里养病,赶忙以病相辞。高宗不想换人了,再三劝谕,发誓“病则朕医”“死则朕埋”,横竖你就去吧。陈政最终接受了政令,交代母亲可能一去不返,很快就带着儿子陈元光和偏将、兵士出发了。

将领初成

说到这里,我们的主角才登场。陈元光,自小读书,刚得了乡试第一名,本可以留在家里读书考取前程,但他去求祖母,执意随父亲戍闽,最后“束发离京”,那年他十三岁。

南下平闽的过程并不风光威武,说实在话,一点都不顺利。戍守枫亭,兵困九龙,屯兵浦南,进军火田,陈政惨淡经营,过程中赶来增援的二位兄长皆死,魏太夫人向亲戚交托了老宅钥匙,领兵南下,举家南迁。最后陈政和夫人也病故于进军途中。

在战火中淬炼了8年,陈元光成长为一位青年将领,但年轻也是对手瞧不起他的原因。在陈元光袭父职前后一段时间,獠兵队伍发动攻势,陈元光剿抚并用,恩威并施,打击一小撮匪首,争取团结被迫参与叛乱的大部分民众,并禁止为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报仇而过度杀戮,这个做法在当时是超前的,足见将才心胸。

朝阳大捷后,陈元光在庆功宴上即兴作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这位青年将领脱离父亲羽翼的庇护得到的首捷,树立了少帅威严。随后,陈元光接受潮州求援,率军向广东进发,经过几场战斗,“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从唐总章二年以来长达12年的泉潮动乱之源被彻底清除。

事后,广东各级地方政府将陈元光统兵平定寇乱之事上报朝廷,朝廷于永淳元年(682年)特派使臣前来犒赏。唐高宗诏晋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正议大夫。

敕建燕翼

朝廷不仅为陈元光晋位,嗣圣元年(684年)还敕赐在漳江畔建宅邸,赐名“燕翼宫”。

“燕翼”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寓荣昌子孙之意。“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文中关于文王文治武功的这些描述大体与陈元光一家受命伐敌、筑城教化的功绩相类似,取“燕翼”两字也有希望中原人能与闽粤人和同一家、生息繁衍之意。

燕翼宫,现在依然保留着,位于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背靠将军山,前临漳江,远眺大臣山。因陈元光后被尊称作“开漳圣王”,燕翼宫也理所当然地被老百姓称作“王府”,周围有王府街、王府巷、大夫第等老地名,府墙外有一口井,人称“王府井”。

燕翼宫按朝廷敕赐的规制建设,砖木结构,四进四开间。垂拱二年(686年),燕翼宫初落成。一直居住在火田军营中的陈元光迎来乔迁之喜,与祖母魏太夫人、妻子种氏、儿子陈珦等亲人及下属欢聚一堂,把酒庆祝。这是他13岁离开光州老家后,第一次有家的感觉。他自觉承蒙朝廷厚恩,颇为感激,留下了《落成会咏》两首诗。诗句中既有“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的春风得意,也有“忠勤非一日,箴训要三拈”的自警自省。诗收在《龙湖集》中,这本书是全闽最早的一部唐代遗篇,写了很多漳州的人事物,读起来颇有亲切感。

从此,陈元光依托燕翼宫,制定了一系列教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的政策,并上书朝廷获批建置漳州。陈家五代人治理漳州150多年,奠定了漳州1300多年的基业。

燕翼宫宋代重修,宋末被元兵焚毁,清康熙年间重修,之后部分毁坏,近期重修。从现在保留、修复的燕翼宫来看,前院后座,前后三进二院,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天院、前殿、中天井及南北廊、大殿、后天井、后殿,抬梁单檐悬山式宫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进深约60米,通面阔118米,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走进燕翼宫,一种热闹富丽的感觉裹着历史感扑面而来。

借着棚户区改造之机,原来这处深“陷”在老房包围中的大厝得以侧拥马路,显得开阔疏朗,有了缓冲之地,并以“陈元光故居燕翼宫”之名成为漳州文旅新地点、漳台民间信仰交流地,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走上前殿,两根梭柱镌联“地筮龙钟率数十姓偕来定宇,宫名燕翼示百千世永念垂庥”,为康熙年间云霄进士陈天达所题。联首“地筮龙钟”“宫名燕翼”,与陈元光《落成会咏》呼应。也许当年的陈天达曾和此刻的我们一样,像游览名胜古迹一样拜访了燕翼宫,聆听了陈家的故事,痛惜陈元光的结局——

入漳42年后,陈元光心力交瘁向朝廷请辞,前往半径山魏太夫人墓前守墓,顺便整理文集,因宿敌偷袭战死殉职,卒年55岁。百姓闻之哀号,如丧考妣,捏像祀之,最后竟发展成民间信仰。陈元光的儿子陈珦、孙子陈酆、曾孙陈谟接续继任漳州刺史,又将漳州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讲下去。

(■本报记者 张 晗)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