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抑郁障碍应早发现早治疗

2021-11-18 14:13:03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核心提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人人都有可能受抑郁症困扰。据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

青少年抑郁障碍 应早发现早治疗

“我市不少中小学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最近,漳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叶晓斌医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特制定《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加大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叶晓斌医师说,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

“青少年抑郁障碍危险性高,应早发现早治疗。”叶晓斌医师认为,教育部发文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体现了国家各部委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对自杀愿望强烈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

青少年应主动寻求帮助

活出真实健康自我

“对待青少年抑郁症,应该像对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样,坦然、主动地寻求相关帮助。比如14岁的小语(化名),有一阵子经常忍不住流泪,在班级哭,自己偷偷躲起来哭。”漳州五中心育教师黄瑞滢告诉记者,小语的不良情绪从五年级开始积累,总是感觉“妈妈生了弟弟就不爱她了”。刚开始,小语遇到问题更多地选择自己面对,害怕麻烦别人。她的母亲工作忙,平时也只关注她的学习,很少关怀她的内心世界。小语对自己的境遇总是耿耿于怀,而家长的态度又只能让小语忍耐着,她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

“小语红着眼眶走进我校心理辅导室听语屋,在我们的多次帮助下,她走出了抑郁的阴霾。”黄瑞滢介绍,前期辅导的重心,在于疏导情绪。通过两次沙盘游戏和共情,学生自主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和故事,让情绪和能量流淌;并在与沙粒的接触中,舒缓情绪,获得心灵疗愈。其次是认知的引导,价值观的调整。在小语的家庭教育中,侧重于“遇事忍耐”“不要麻烦别人”等处事价值观。让孩子受委屈时过度忍耐压抑自己感受,最终以不可控制的情绪表达出来。通过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减少极端的思维给她带来的情绪枷锁。第三步,鼓励孩子进行情绪的表达。“用语言说出来、绘画画出来、日记抒发出来等形式,减少压抑,替代单一的哭泣。”小语通过练习,正确表达自我,缓解情绪。“最后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情况,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黄瑞滢老师说,“家庭指导促进亲子间的沟通和关系重建,帮助小语打开自弟弟出生以来积压已久的心结。渐渐地她走了出来,重获健康的心理状态。再遇见她时脸上洋溢着自信与阳光。”

据了解,近年来,漳州五中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育课、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等不同形式,关注学生情绪表达与不良情绪的处理,积极引导学生“活出真实健康的自我”,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青少年抑郁症不可忽视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林冰(铃子)介绍,抑郁症核心症状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乐趣丧失、无趣、无欲、无助、无能”;心理症状表现为“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记忆力下降,认知扭曲,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生物症状表现为“睡眠紊乱、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或增加、精力丧失等”。

林冰老师强调,在抑郁症的症状中,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疑惑、家庭因素及童年经历往往是陷入抑郁的恐怖螺旋的开端,由于大多数的孩子还处于世界观没有成型的状态,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身的定位,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最亲近的人否定了他们存在的意义,或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养,孩子的心理势必会受到严重的损伤。这种心理创伤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的,而且往往会成为抑郁情绪的导火索。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有所不同。抑郁是不愉快的心境体验,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所体验到的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心情;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林冰老师说,“抑郁情绪时间一般低于两周,通过自我调适可以改善;抑郁症则时间在两周以上,需要通过专业人士帮助。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反应加以区分。”

如何给予抑郁人群心理支持?

“家长要多鼓励,多和孩子交流,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林冰说,“当孩子抑郁时,哪怕只是有个在乎的人坐在身旁陪他哭,无声握住他的手,或是传递出‘你对我很重要’‘如果我能帮助你,请告诉我’‘我们会想办法让你好起来的’此类信息,都会让他内心感到温暖。”

林冰认为,家长认真的倾听,其实是倾听孩子们生命的能量。有抑郁症状的孩子,生命能量很弱,通过倾听,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命能量。

林冰建议家长,不要臆断或批评孩子,尽量不要说这样的话:“你应该看到好的一面,而不仅仅只是坏的一面”或“你想太多了,走出黑暗的圈子外面一片光明”。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他们有选择情绪的余地,但他们却放任自己的情绪选择了绝望。”这些话不仅敏感,很有可能将你关心的人进一步推向深渊;同时,不要用激将法。很多家长都认为用激将法能减少他们的痛苦并激发积极的行为,比如:有些人会故意对有抑郁的同学不耐烦,挑战他们的极限,使用冷暴力,更有甚者下最后通牒(不好起来我就离开你)。

家长应该学习心理知识,学会初步诊断普通心理问题并进行科学心理陪伴。在林冰看来,比如“你太敏感了”“为什么一点小事情都能扰乱你”等这类言语会使抑郁的孩子感到羞愧。他们会觉得被忽视了感受,或是家长在敷衍地对待他们。“大多数人都会在对方感到抑郁时迫不及待地给予帮助。但对于抑郁的人,这些指导会让他们觉得被羞辱或者无所适从,导致越陷越深。”林冰说,“真正有用的问话是‘我怎样做会让你感觉好点?’这样的问法让对方看到了向你寻求帮助的契机。”(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