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打卡世遗景点洛阳桥 聆听千年古桥的美丽传说

2021-12-21 14:45:51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11月21日,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小记者打卡泉州世遗景点——洛阳桥。在志愿讲解员黄瑜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从蔡襄祠出发,沿着桥南老街,踏上洛阳桥,聆听千年古桥的美丽传说,为古人建桥的勤劳与智慧点赞!

★安静的巨龙

□小记者 郭鋆轩

(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洛阳桥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远远望去,它像一条安静的巨龙横卧在洛阳江上。

洛阳桥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人建桥的智慧。他们运用“筏形基础”法,把桥墩修成船形,减弱海水的冲击力。为了使桥墩更牢固,用“种蛎固基”法,把海蛎种在石间,来黏结石块,这也是中国史上第一座运用生物学建造的桥。建桥所用的石块最重有十几吨,最长有11米,古人用“浮运架梁”法,将石块放在木排或船上,趁涨潮时划到石墩之间,等潮落以后木排或船随着水下降,石梁便架在桥墩上了。

在桥的一头有一座巨大的雕像,那是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在桥的另一头还有座蔡襄祠。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蔡襄建桥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更加说明了当时建桥的不易。

★牡蛎版“强力胶”

□小记者 杨学思

(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

我们行走在洛阳古桥之上。古朴斑驳的船形桥墩,爬满小招潮蟹的滩涂地,几只白鹭时不时地在红树林上空盘旋着,一阵风吹来,空气中裹挟着海盐的气息。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导游姐姐说,这座桥是世界上首个将生物学运用到建筑学上的奇迹,用上了举世闻名的种蛎固基法,利用牡蛎能分泌黏液将自己吸附在物体上的生物学特点加固桥墩。我不由得向桥下望去,只见一只只牡蛎密密麻麻爬满桥墩,死死地把缝隙堵得天衣无缝,怪不得这座桥能近千年不倒。这正是牡蛎版“强力胶”吧,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美丽的传说

□小记者 刘夕昀

(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洛阳桥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当时遇到很多困难,由此诞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蔡襄一心坚持要建桥,最终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船头,土地公变成一位老爷爷在船中。大伙见到美丽的姑娘都想娶回家,土地公顺势大喊:“谁把金银珠宝丢到姑娘身上,就可以娶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大伙纷纷把金银珠宝丢上来,可是谁也没丢中姑娘。观音和土地公就把这些金银珠宝送给蔡襄建桥。

洛阳桥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敬佩不已,也感受到他们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洛阳桥三大特色

□小记者 郑梓艺

(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

洛阳桥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又名万安桥,现存桥长731米、宽4.5米,有45座船型桥墩。它有三大特色:一是它运用了浮运架梁法,在古代没有机械的条件下,古人利用潮水的涨落,用船载着十几吨的石板安在桥墩上;二是筏形基础法,两头尖的船型桥墩极大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有效缓解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三是牡蛎固基法,在桥墩上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形成坚固的桥墩。

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来看看这座古桥,这座充满古人智慧与勤劳的古桥?!(早报记者 林婷瑜 通讯员 杜冬梅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