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岁安海白塔塔檐坍塌 双塔凌霄曾是一大胜景

2014-06-08 14:49:49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安海白塔4楼塔檐塌了,掉落的砖块还砸掉底下3层的塔檐
  • 860岁安海白塔塔檐坍塌 双塔凌霄曾是安海一大胜景
  • 一位画家笔下的安海白塔与安平桥
  • 塔檐损毁
  • 白塔周边高楼林立

相关新闻:

塔檐坍塌 860多年安海白塔告急

晋江经济报讯(记者胡志法黄伟强秦越文/图)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气,使得历经860多年沧海桑田的安海白塔有点撑不住。7日,“国保”单位安平桥的附属物——白塔的第三四层塔檐墙体出现坍塌。联想到此前白塔有点倾斜,这难免让人对它的“生存状况”表示担忧。“她是安海古镇的标志,不能让她毁在我们手上”,安海民间文保人士发出疾呼。

新伤:第三四层塔檐墙体坍塌

7日上午,记者接到报料后赶到现场看到,白塔北边围栏内地板上,掉落着一大堆红砖泥土。抬头一看,上面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塔檐和墙体均发生了坍塌、脱落现象,上述坍塌的塔檐均约有一米半长。就在坍塌位置下方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塔檐,因受上面塔檐和墙体断裂脱落下来的石砖影响,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其中第二层塔檐还承载着上方脱落下来的大量石砖。

记者随后绕白塔一圈观察后发现,除了白塔北面有塔檐坍塌的现象,塔身四周多处出现破损,外部墙体大面积受潮出现脱落、开裂等现象。其中,墙体脱落现象最严重的在第四层。

“前日傍晚途经白塔时还未发现,可能是昨晚发生坍塌”,现场60多岁的高老伯说,前几天,就有发现白塔塔檐和墙体有小部分脱落了,没想今天看到这么严重。高老伯认为,这可能与近期雨水不断有关。“白塔是安海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的现状实在让人心酸。”高老伯摇头叹息。

旧病:塔顶向南倾斜20多厘米

上述白塔“新伤”令人心痛。不过,在安海民间文保人士看来,真正致命的是:塔身已出现倾斜!

站在安平桥上回望,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白塔向南有略微倾斜。据了解,白塔倾斜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分析原因可能是塔基为海滩地带、塔身又重,再加上长年过往车辆带来震动,造成白塔倾斜。此前有人曾测量过,发现塔顶向南倾斜(即偏离垂直线)20多厘米。

记者进一步进入塔内,沿着旋转型楼梯直上观察发现,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墙壁共出现十余处石灰壁脱落。其中,快到第六层,有一处最大的脱落近一平方米,在第五层处有一条明显的裂痕近1米,手指头可以伸进去,里面砖块裸露。同时,塔中央木柱已出现严重腐朽。

塔内通道堆积不少垃圾。甚至有人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署上了“某某人到此一游”。

关于白塔出现倾斜问题,本报早在2009年找推出《白塔成“斜塔” 快来救救她》系列报道。报道引发相关部门关注。在此后的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改造中,安海镇政府将此前经过白塔下的兴安路北移30米,减少过往车辆震动给白塔带来伤害。

救治:拯救白塔 别让她病倒

“以前白塔是安海最高的建筑,登上去后可以看到安平桥,景色非常开阔壮丽。”曾住在白塔附近的颜老伯告诉记者,过去白塔有“点灯”的习俗,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白塔都会张灯结彩,布置得灯火辉煌。“当时的年轻人常常会相约到白塔游玩,登高望远。”

在广大安海人的心里,白塔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当地文化的传承。

“在海外社团里,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安平桥和白塔构成的标志,白塔在海外游子的心中重千钧”,安海民间一“保塔人士”说,希望相关部门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别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昨日,泉州文管所主任孙亚宏称,他们还没接到关于白塔塔檐坍塌的报告。不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应由晋江文保部门负责修缮。另据孙介绍,白塔作为“国保”安平桥的附属物,其修缮必需由泉州市文物局向上打报告,一层一层审批,直到国家文物局,而修缮所需资金也由上级拨付,这需要漫长过程。

晋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到现场察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启动紧急保护工作。

记者从泉州文管所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白塔有过几次简单的外墙维护。上世纪90年代初,白塔最后一次整修过,但当时只是将一些脱落部位重新填补上泥土和白石灰,并没有大规模整修。

相关链接

安海古镇标志———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平桥头,通高22米,砖石仿木空心楼阁式结构,占地96平方米。该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用造安平桥的余资建成的。它既是安平桥的桥头堡,又作为船舶出入的航标。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黄如萍]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