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代大事年表 泉州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雍正四年(1726年)
◆五月,清廷拨江西米15万石运闽备赈;七月,又议准从台湾运米10万石存贮边海地方,以解福、兴、泉、漳四府人多地少缺粮之需。
◆八月二十二日,苏禄国王巴达尔·乌德·丁一世(汉译名丹汉米母拉律林)委任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前来中国朝贡,抵达晋江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
◆清廷从闽浙总督高其倬之请,废除关于南洋贸易的禁令,福建福、兴、漳、泉、汀五府开禁放洋。但禁止留居外洋这之人回籍。
◆同年,改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厅。
雍正六年(1728年)
◆南安县石井人、大海商郑运锦纳官中宪大夫,在家乡建中宪第,俗称九十九间,占地7780平方米。
◆同年,晋江知县唐孝本在泉州城内百源庵、承天寺、奉圣铺和铁炉铺建正音书院4所。
雍正七年(1729年)
◆在晋江县安海设立户部税馆,名鸿江澳。
◆同年,设泉州船厂,修造水师战船,当年承修48艘。
雍正九年(1731年)
◆南安县在十七都罗溪乡(今罗东镇)分设县丞署。
雍正十年(1734年)
◆清廷采纳重臣鄂尔泰建议,准大陆居民携眷入台。
雍正十二年(1734年)
◆升永春县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两县。
◆同年,雍正皇帝颁发“上谕”训戒漳泉民间械斗。
◆同年,安溪旱稻品种“畲粟”由闽浙总督郝玉麟推广种植。乾隆四年(1739年)安徽巡抚陈大受下令各州县采购引种。
乾隆元年(1736年)
◆清廷复禁大陆居民私渡台湾。乾隆五年,又严禁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携眷入台。
乾隆四年(1739年)
◆晋江人庄有恭殿试第一,后官至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同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再建督学试院(即贡院、考棚)于集贤铺(今鲤城区政府所在地)
乾隆五年(1740年)
◆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城制造“红溪惨案”,屠杀华侨万余人,其中不少是晋江人。
◆同年起,安溪县尧阳茶商开始出洋到东南亚、日本和台湾、港澳地区经销茶叶。
乾隆七年(1742年)
◆泉州沿海居民从晋江安海、东石等处下海偷渡台湾日炽。清廷为严禁偷渡,在各出海口严厉清查,加强防范。
乾隆十一年(1746年)
◆清廷准许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携眷入台,为清廷严禁偷渡政策实行以来的第二次弛禁。
乾隆十八年(1753年)
◆晋江县旅居菲律宾华侨杨大成,任苏禄国副使来中国访问,被清廷逮捕并流放黑龙江服苦役。
◆同年,泉州大疫,至翌年秋乃止,死者无数。
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廷下令关闭宁波、泉州、松江等对我上通商口岸,规定“夷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永春知州杜昌丁聘请永福人黄任编修《永春州志》。
◆同年,晋江名医吴亦飞在泉州城内桂坛巷制范万应神曲。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泉州知府怀荫布主修《泉州府志》告成。此为仅存的两部《泉州府志》之一。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设置石狮分县,以晋江县氶孙象治移驻石狮,带管安海。至乾隆三十五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十月,清廷再次严禁福建、广东居民赴台。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始,清廷几禁几弛,但都阻挡不住大陆居民台湾的浪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开放晋江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挂验巡防,督催台运及近辖词讼”。欲渡台者,由通判衙门给照,禁止偷渡。
◆同年,惠安獭窟、下垵、崇武船只开始通台贸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泉州陈邦光及地方绅士发动募捐,迁建台湾鹿港龙山寺,全寺占地1600余坪(约5300平方米)。其格式仿照泉州开元寺,砖石、杉木等建材皆由泉州批运,并延聘泉州名匠往台兴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正月,闽浙总督常青派援兵数千人分3路入台镇压林爽文起义,其中一路由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统兵两千由晋江蚶江渡鹿港。
五月初七日,安溪移居台湾乡民在台北市万华(古称艋甲)动工兴建台湾最大寺庙之一——清水祖师庙,供奉由安溪清水岸分灵的清水祖师。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开放台湾八里岔(淡水河口),与晋江蚶江及福州五虎门对口通航。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八月十五日,惠安北部山腰、前黄、普垵、钟厝、叶厝田地被大海潮冲塌1875亩,后改筑盐埕1595亩,自此山腰开始晒盐。
同年,南安水头人黄谦著《汇音妙语》,为研究泉州方言的一部韵书。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泉州教育普及,书院、社学、义学、私塾遍及城乡,生童数量之多居全省前列。
◆同期,德化陶瓷业进一步发展,从业人数达2.7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该县生产的葛布、水纱布亦外销至吕宋等国。
嘉庆十年(1805年)
◆蚶江海防通判郑奎建造蚶江海防官曙,次年竣工。郑奎自撰碑文,树碑于官署内,即为著名的“对渡碑‘。
嘉庆十至十一年(1805~1806年)
◆悬挂西班牙国旗的鸦片走私船“安那·菲利克斯“号在晋江奸人的带引下,驶进泉州港贩售鸦片。
道光初(1821~1822年)
◆泉州府属各县制订严禁乡民贩卖鸦片的乡规民约。
道光一至二十年(1821~1840年)
◆南安县岭兜村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竹马戏艺人组成“合兴班”(亦称“三合兴”),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吸收部分戈阳腔、昆山腔和微戏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形成泉州新剧种——高甲戏。
道光三年(1823年)
◆英国鸦片贩子詹姆士·子子地臣派一艘200吨位的帆船到泉州贩卖鸦片。
道光七年(1827年)
◆惠安后海村回族航商郭用锡父子捐银2000两助建文峰书院兼考棚。次年,道光皇帝诏书嘉奖,授“乐善好施,父子恩荣”的匾额一面。
道光九年(1829年)
◆泉州府人口增至2521639人,为历史上第二次高峰。
道光十二年(1832年)
◆英国鸦片商分别驾“约翰·比加尔”号和“詹姆西亚”号船到泉州湾和福州销售鸦片。
道光十七年(1837年)
◆泉州鹿港郊商人捐资合铸大铁钟,上铸有46家商号名称,成为研究泉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道光十九年(1839年)
◆英舰一艘到大坠洋面游七,被驻扎晋江县蚶江、石湖的清军开炮击退。
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三月,闽浙总督邓廷桢奉命暂驻泉州办理海防。
◆七月,英舰侵犯厦门。泉州湾两岸沿海11307乡组织民兵10万抗击英舰侵犯晋江、惠安沿海。
◆同年,夷船停泊漳、泉海口走私鸦片。晋江、惠安沿海一些乡村的乡民多以“通夷贩烟为业”。
◆同年,泉州人傅伟主持台北士林芝山岩文昌祠义学,对推动台湾北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较大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八月,英国侵略军占领厦门。晋江、惠安、南安沿海各地乡绅积极办团练,加紧备战,保卫家乡。
◆同年,晋江人丁拱辰撰成《演炮图说》。于道光二十三年修定为《演炮图说辑要》,插图110幅。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军械技术和火炮火药制造常识的专著。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晋江生员倪人俊在安海倡建育婴堂,收养弃婴。至1949年,共收养21504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英、法、西班牙、秘鲁、澳大利亚等国殖民者开始从厦门掠卖“契约华工”出国当苦力,其中大多是泉属各县贫困劳动者。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永春县丰山村陈应谋开始经营为南洋马门甲华侨带书信银钱回国的“水客”业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新加坡永春籍华侨陈金声筹资在天福宫西侧兴建启蒙学馆崇文阁,后改为崇福女校/。咸丰四年(1854年)又捐资购地创办萃英书院,开新加坡华文教育先声。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
泉州千年清净寺 诉说中外"海丝"交融史(视频)
2014-05-26 13:24:49
-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千年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伊斯兰世界有数的古寺之一,是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更多
2014-05-20 20:52:00
-
-
千年泉榕古道疑藏身马甲 历史可能比洛阳桥还长
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泉榕古道位置,但若真如村民所猜测,那么此古道的历史将比洛阳桥还长,至今已有...更多
2014-04-27 08:56:29
-
-
泉港土坑村沉淀600年历史 古厝群绵延数百米
泉港后龙土坑村,从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荣归故里的后代子孙,遵从祖先规定,在南北两侧,分四...更多
2014-04-04 1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