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路”辉煌历史 曾贡献至少3个概念词汇
【考证】
为何萨伊多是泉州?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哥伦布航海日记》第52页写道:“远征司令说:‘这里就是大陆,萨伊多和金萨伊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左右的地方。’”远征司令就是哥伦布,萨伊多(Zayto)指的就是泉州,而金萨伊(Kinsai)是“行在”,即南宋首都杭州。
那么,为何说“萨伊多”就是泉州?这得从其读音Zayto说起。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发表论著《蒲寿庚考》,堪称为国际学术界有关泉州港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第3页、28页、30页,均有关于Zaitun的论述。内文记载:“Zaitun亦名Zaytou,又作Zeytoun,其他与此音相同者还有多种。萨伊多(Zayto)就是Zaitun的变体,这在包梯尔《马哥孛罗书》等著作中均有记载。”
《蒲寿庚考》认为,“宰桐”一名与泉州古称刺桐城有关。事实上,13至14世纪的阿拉伯、波斯文献,如伊本·赛义德的《地理书》、拉希德丁的《史集》、艾布·菲达的《地理书》、伊本·白图泰的《游记》等,都称泉州为“Zaitun(宰桐城)”。中世纪的欧洲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的《东游录》等引用穆斯林对泉州的称呼“宰桐城”。
20世纪50年代,泉州出土一方1322年的艾哈迈德墓碑,其中波斯文记载艾哈迈德出生于宰桐城,为考证宰桐城即泉州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延伸】
泉州至少向世界贡献三个
概念词汇:茶、缎子、帆船
德国恩勒特教授的《走近泉州》提到泉州向世界“奉献了茶、缎子、番茄酱和帆船这四个概念词汇。”对此,王连茂有自己的理解。
“英文的‘Tea’的确源自闽南语‘茶’的发音;缎子在西方被称为Zaytuni, 也确实与刺桐缎有关。”王连茂介绍,出现于地中海地区以刺桐命名的“缎子”,即Zaytuni;茶叶的生产与外销,使得“茶”的闽南话发音,从此成为世界性的词语;《伊本·白图泰游记》称造于刺桐的中国商船,大者名“镇克”(Junk), 有的学者认为即是闽南语“船”的译音,应无疑义。
“唯独‘番茄酱’一说难以确信。”王连茂解释,番茄即西红柿,由东南亚传入的时间不详,泉州人至今称之为“甘仔的”,应该是印尼马来语“tomate”的译音,从未有“番茄”的称呼,“因此这个说法仍须存疑”。但即便如此,王连茂认为,凭此三项,泉州对世界的贡献也已经“至大至伟”了。
中外权威学者著书盛赞刺桐港
中外数位权威学者曾对刺桐港给过经典评价。
学者傅宗文说,刺桐港在10至14世纪的数百年间,是亚非两大洲海上交通辐射格局极其重要的东方支撑点,它托起一个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贸易圈。
台湾学者李东华说,它简直是元代中国的总吞吐港。
美国学者休·克拉克说,在12世纪甚至还可追溯到11世纪末,泉州已取代广州成为大宋帝国最主要的海港。
新加坡学者王赓武指出,五代以后,中国海交史上最显著的发展乃是“泉州时代的到来”。
法国学者邓尼斯·龙巴尔和克洛蒂娜·苏尔梦说它是当时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各种著述都在论证着中世纪西方最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所说的同一个史实:刺桐港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甚至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会。”王连茂总结。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
-
揭秘“哥伦布航海日记” 首航美洲曾误认为泉州
在人类历史上,149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一...更多
2015-02-10 10:28:56
-
土耳其总统称穆斯林比哥伦布早300多年发现美洲
2014-11-16 10:02:17
-
-
石狮一母亲遗弃2岁患病幼女 反悔报警面临处罚
“我们家境不好,没法给她治病,如果有人能给她好的生活,对她来说是好事。”这是云南女子龚某将患...更多
2014-04-01 21: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