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为何能留住弘一法师 梳理弘一法师闽南14年足迹

2015-11-02 08:12:39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会长96岁陈珍珍

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会长96岁陈珍珍

对话

82年过去, 那场交谈犹在眼前

南安大慈林寺内,梵音袅袅,96岁清瘦的陈珍珍老师戴着眼镜,头发白了,牙齿稀疏了,可依旧耳聪目明。她至今仍潜心研究佛法,收集研究弘一法师的相关作品,并任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会长,深受爱戴。

她与大师曾经有过两次近距离的交流,并多次聆听大师弘法。1933年,14岁的陈老师正在培英女子学校(现在的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就读初一。有一天,班上的王老师说要带大家去承天寺,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弘一法师。当天,大师讲《普贤行愿品》,82年过去了,陈老师回忆时,大师声音如在耳畔。讲经结束后,大师还送了每人一小本《佛教简易修持法》。在大师的感染下,小小年纪的她已经被佛法深深吸引,那天晚上熄灯后,她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经书,一直看到天亮。

19岁那年,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学校从城里搬迁到了永春蓬壶,恰好大师正在普济寺闭关。农历端午节刚过,五月初六的清晨6点多,男老师带领着全班33名同学,去往普济寺拜访大师。“闭关的大师原本是不见客的,知道是学生来,他亲自来开门。”由于善于音乐,大师说话的声音很好听,陈老师对当时大师的印象很深,他长得高高瘦瘦的,慈眉善目,特有的佛家气质与慈悲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进门后,见墙角边堆着一处处的米饭,这让大家都很不解,“大师这么惜福,用钵吃完饭,都要再用开水洗了喝下,怎么会浪费粮食呢?”原来这些米饭是为老鼠留着,只见门内,大师还写着一副对联“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让她再次深深感受到大师的善行,也更深地感悟佛法的至高境界。

与14岁不同,这一次除了聆听教诲外,她还与大师谈论起了抗日的事。“大师,日本侵略我们,实行了三光政策,佛教教人不杀生,如果上战场,佛教徒怎么办,是不是犯戒了?”大师对答道:“念佛不忘爱国,为了保卫祖国,佛士也应该参加抗战,到前线奋勇杀敌,这不是杀生而是抗战,没有破戒。”弘一法师最后还吟了一首表明爱国之情的《红菊》诗:“亭亭菊一支,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夜流血”。自14岁就坚持写日记的陈老师,翻开当时的日记,上面清楚地记着当日的情形。

受大师的感召,19岁的她当下发愿:一辈子要献给佛教,终身不嫁。

弘法利生 一片禅心念家国

以弘一法师为原点,以厦门、漳州为横坐标,再辅以时间轴,一张足迹满满的坐标轴,像一把张开的弓箭,从时空里力透纸背。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因缘际会,1928年底,因身体不适,在轮船经停厦门时,弘一法师登岸休息。这一登岸,人生最后14年的“闽南时光”,就此开启。

南普陀是他在闽南落脚的第一个寺庙。他8次到厦门,共在厦停留了45个月。他对佛教教育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不论走到哪里,都以弘法利生为己任。

他先后三次到漳州弘法,每次都与漳州新行街施家望族关系密切。施家三代与弘一法师均有交集,在施家第三代施正峰的带领下,海都记者逐一回访了弘一法师的漳州足迹,往事细细浮出,他的佛法、人格、修为和才学,在岁月长河里,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念善、念佛、念家国的弘一法师。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揭秘弘一法师发现韩偓墓道故事 续写一段千年宿缘

揭秘弘一法师发现韩偓墓道故事 续写一段千年宿缘

在千里之外的泉州,在千年之后的秋天,在这处人迹罕至芳草侵径的古道,弘一法师无意碰见这位大诗人...更多

2015-08-10 19:15:13
“济公”游本昌寻弘一大师足迹 现身泉州演话剧

“济公”游本昌寻弘一大师足迹 现身泉州演话剧

此次来泉,已81岁高龄的游本昌将出演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和喜剧《济公办学》,前者是对一...更多

2014-10-30 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