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方戏剧介绍: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南音歌剧

2015-11-14 22:36:28 来源:泉州教育网 责任编辑:卢侨生

0浏览 评论0

五、打城戏

1、打城戏剧种

打城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的剧种。由于她经常在孟兰盆节、水陆大醮以及民间丧仪法事活动中演出,故初期亦称“法事戏”。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以招观者。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

清末民初,泉州开元寺僧延聘打城戏艺人,另组建大开元班,打城戏又称“和尚戏”。至此,打城戏便成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剧种。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她素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因其适于丧仪法事活动,保存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以及所谓“大开笼”的恐怖表演。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 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泉州地方戏剧介绍: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南音歌剧

2、泉州打城戏剧团

1952年组建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为泉州小开元剧团,1960年正名为泉州打城戏剧团。建团后,除整理上演数部传统连台本戏外,还创作上演一批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及现代戏,同时造就了一批以被誉为“闽南第一美猴王”曾火成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

文革期间,剧团被迫解散。20年来,由于国内外宗教民俗学者、华侨、港澳同胞及本地社会贤达的呼吁,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原打城戏艺人吴天乙、黄英英、洪球江等人,自筹资金,于1990年2月招收20多名青少年,开班培训,重建民间自负盈亏性质的泉州打城戏剧团。

六、歌剧

1、 泉州歌剧团

泉州侨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化方兴未艾。新兴的中国民族歌剧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与成长。

早在二十年代就出现过小歌剧《小小画家》、《面包》。抗战前夕有《扬子江暴风雨》、《聂莹》。抗战中期有《军民进行曲》,这是一部运用西洋歌剧样式和表现手段体现我国解放区生活的歌剧。而土生土长的泉州方言歌剧则是在解放初期尝试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品种,曾上演了《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和《小二黑结婚》等大型方言歌剧。

1961年,成立了晋江地区侨乡歌剧团,排演了泉州方言歌剧《红珊瑚》、《红岩》等著名歌剧,并创作排演了本地题材的泉州方言歌剧《阴谋》、《绿水青山》。

1980年,创演了泉州方言歌剧《莲花落》。《莲》剧取材于泉州侨乡,对地方化作了全面的艺术实践,深受好评,在泉州侨乡演出237多场。

1985年又创排了闽台音乐剧《台湾舞女》,1985年11月,应邀晋京演出。1986年12月,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歌剧观摩演出,深受好评。

继《台湾舞女》之后,又创演了大型方言歌剧《蕃客婶》。1990年11月,《蕃客婶》参加在湖南株州举办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获得好评。

为向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献礼,创作排演了大型歌剧《素馨花》。并于1999年10月晋京献演。

1992年与新疆歌舞团组团访问过印度尼西亚,1993年与福建省歌舞组团访问日本国浦添市。

2、创作剧目及获奖情况

1981年泉州市歌剧团创作六场方言歌剧《莲花落》,参加1982年福建省歌剧舞剧调演王再习获剧本创作奖。陈德宣获作曲奖,林剑仆获舞美奖,陈汉基、陈炳基获导演奖。主要演员陈薇娜、陈孙乾、陈伯强获演员奖,剧组获演出奖。首演时间1981年7月,地点:泉州。演出237场。

1985年4月创作闽台音乐剧《台湾舞女》。同年5月参加福建省十六届戏剧会演荣获演出奖。王再习、许一纬获剧本奖。陈汉基获导演奖,庄荣沛获音乐奖,游遵绍获舞美奖,王林苹、任勇、王晓华获演员奖。1985年11月该剧应邀晋京献演,荣获文化部艺术局嘉奖。1986年12月应邀参加全国歌剧座谈会演出获演出奖、优秀创作奖;王林苹获优秀演员奖;王晓华、任勇、方月美、吴少传获演员奖。首演时间1985年4月,地点:泉州。演出183场。

1988年10月创作歌剧《番客婶》,编剧:王再习。作曲:杨双智。指挥:陈宣捷。导演:陈汉基、于树中(特邀)。舞美:江立风(特邀)、蔡万涯。该剧为1988年10月在泉州召开的全国歌剧创作座谈会献演。1990年11月代表福建省参加在株州举办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荣获演出奖。方月美、周浩丽、王林苹获优秀演员奖。剧团获中国文化部表彰。首演时间:1988年10月,地点:泉州。场次40场。

1986年根据闽南拍胸舞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光明行》参加1987年福建省首届舞蹈大奖赛,获创作三等奖。编舞:蔡湘江。改编作曲:陈德宣。首演1986年4月。地点:泉州。场次20场。

1994年舞蹈《头巾舞》参加1994年9月福建省第二届艺术节专业歌舞会演(芳艺杯)小型节目。《头巾舞》荣获编导奖。编舞:鲍清华。作曲:庄荣沛。首演时间1994年4月。地点:泉州。场次:5场。

1999年创作歌剧《素馨花》,编剧:王仁杰,作曲:杨双智,指挥:陈宣捷,导演:胡湘光(特邀),舞美:林剑朴。该剧1999年10月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演员李海珍(特邀)获“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严冬冬(特邀)获“文华表演奖”。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