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1个团队2名个人入选省引才“百人计划” 名单公布

2015-12-07 10:53:26 来源: 南安商报

0浏览 评论0

安东尼奥·盖拉

达宇重机创业团队:多国技术为我所用创新之道贵在“变通”

福建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总经理陈伟领衔的创业团队全力推广数控轧辊磨床国产化,制造出省内首台轧辊磨床、国内首台振动精研机、高精度无心磨,致力于将MGK84125*5000高精密砂轮架移动式数控轧辊磨床实现产业化。目前,公司产品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年产量20-30台,产值1亿元,产品出口至印度、土耳其等国家。

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发突破国外对数控系统的垄断

陈伟是南安人,毕业于贵州工程学院,主修机械制造工艺,毕业后到贵州险峰机砖厂工作,这是一家国有企业,其父亲陈泮水当时在该企业担任总工程师。

上世纪70年代,在陈泮水的主导下,险峰机砖厂与德国进行技术合作,希望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可是7年过去了,陈泮水发现磨头等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德国人的手里。

“对方不愿意给我们最高端的产品,技术上也卡着,投入10%却拿走80%的利润。”陈伟说,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深深刺痛着他们,也促使他们尽全力去突破技术壁垒。

1987年,陈泮水带领险峰团队攻克磨头技术,并成功自主研发出磨头产品。1990年,陈伟参加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动静压轴承”课题攻关,并成功研发,正式打破了国外对数控系统的垄断。同年,险峰开始生产具有自主生产权的数控生产磨床。

离开国企游历世界回南安自创公司

随着时代发展,对磨床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陈泮水引进西门子的840D操作系统,并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数控轧辊磨床,但国外磨床产品依然在国内市场占据着主导。“我们一直在模仿国外的产品,但是做得再像,还是不如他们。”在陈伟父子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做出中国最好的磨床,去和国外同行竞争。

但在体制的限制下,父子俩的抱负没能实现。1998年,陈伟选择离开险峰,开启了多国游历的生涯。“当时就是满世界跑,修机床。”陈伟说,那几年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他对国外的机床产品有了全面的了解。

“国内的条件相比国外有差距,加工水平、人员素质相对较差,资金匮乏,复制国外的路子是走不通的。”陈伟想到的是,在融合各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床。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变通!”2008年陈伟父子回到故乡南安,创建福建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将“变通”应用到机床研发中。

另辟蹊径创造国内领先轧辊磨床

达宇的起步并不顺利,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当时陈伟和他父亲手上的积蓄只有数百万元,远远不够,只能用技术去说服人家先给预付款。而在生产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父子俩组建起的团队生产出了省内第一台高精度重型数控轧辊磨床,这代表了国内在这方面的最高水平。省科技厅、省机械联合会等部门闻讯来公司视察,南安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提供了厂房、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扶持。

“相对国外,我们的生产条件有差距,那么我们就以另一种方式来突破。”陈伟说,国外用绝对值来控制产品稳定性,他们就用相对值来控制。

陈伟举例,机床配件在生产过程中受热胀冷缩影响,如果不是在同一温度下生产,配件就会出现变形,难以组装。国外采用的办法是在恒温厂房内进行生产,而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采取的办法则是将需要互相配合的配件在同一时间进行生产,这样就形成了相对等温,效果甚至比国外好,成本更低,唯一的缺点是只能小批量生产。

目前,省专家组评定,达宇有两项技术是国内领先,一项技术属国际先进。(记者 林梅治 邹思敏)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