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全文/附图表

2016-04-11 09:19:40 来源:今日泉州网 责任编辑:卢侨生

0浏览 评论0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完成情况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空间布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壮大旅游产业龙头

一、抓龙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二、铸链条,推进“旅游+”战略

三、建集群,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第二节  升级旅游产品体系

一、重点打造三大品牌产品

二、创新发展五类业态产品

三、整合提升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快旅游景区创新提升

第三节  打响“清新福建”品牌

一、实施品牌建设三大工程

二、加强海外营销推广

三、做热国内营销推广

第四节  拓展区域旅游协作

一、推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

二、构建省际旅游合作平台

三、完善省内旅游协作

第五节  深化闽台旅游合作

一、推行闽台政策先行先试

二、构建水上“黄金通道”

三、促进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合作

四、推动闽台基层民众互动

第六节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一、重点推进智慧旅游

二、优化旅游交通

三、持续推进五大工程

第七节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

一、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二、扩大自贸试验区旅游业开放

三、促进旅游投融资创新

第八节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一、培育旅游消费热点

二、营造文明旅游氛围

第九节  建设旅游人才高地

一、建设百千万人才队伍

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智力平台

第四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第二节  推进依法治旅

第三节  加强资金保障

第四节  优化用海用地政策

第五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附表:福建省“十三五”旅游重点项目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关键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机遇期。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部署推进,全省旅游业迎来历史性重大发展契机。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福建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实现旅游改革创新、产品体系创新、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开放合作、主客利益共享,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23号)、《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制定实施各级旅游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6-2020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全面打响“清新福建”品牌,坚持创新发展、稳中快进,旅游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旅游产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接待游客超10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9.9亿人次,入境游客25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1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万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20亿美元。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既定目标,旅游综合带动效应凸显,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打下良好基础。

——突出项目带动,产业素质不断增强。以实施“六大工程”和建设“山海画廊·人间福地”行动计划为抓手,集中精力抓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旅游项目库,强化重大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十二五”全省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新增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7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福州成功打造温泉之都,厦门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武夷山建成我省第一家大型自驾游营地。着力引进途家网、神州租车等新兴业态。全省乡村旅游、滨海旅游、红色旅游、高铁旅游蓬勃发展,旅游要素配套持续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推出“清新福建”,旅游市场影响力全面扩大。在央视、纽约时报广场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条动车线和网络密集投放“清新福建”旅游形象宣传片,“清新福建”品牌逐步打响。在构建整合营销平台、开辟多元营销渠道、加强区域营销协作和开拓国际营销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高铁营销、展会营销、事件营销、网络营销全面突破。“清新福建”品牌系列营销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旅游营销十大创新项目”,省旅游局官方微博成为全国政务微博百强,省旅游局官方微信位居全国旅游微信前五。

——加强闽台合作,对台先行先试取得突破。对台先行先试政策不断突破,交通互通、在台营销、市场互动、业态互融取得良好进展。厦门、福州、泉州、漳州、龙岩列入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扩大到海西20个城市。主办两岸乡村旅游圆桌会议,是迄今为止两岸业界参加单位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乡村旅游交流论坛,搭建了两岸乡村旅游六大合作平台。持续举办“万名台湾学子来闽修学旅游”“闽台同名同村续缘之旅”“十万游客国际邮轮两岸行”等活动。“十二五”全省接待台湾同胞突破1000万人次,经福建口岸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150万人次。

——注重游客为本,旅游服务质量逐渐提升。“十二五”期间,向莆铁路、厦深铁路、温福高铁、合福高铁相继通车,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里程超2700公里,实现重要景区的高速全覆盖,全省旅游交通进一步完善。建设完成24个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特色街区20条,露营地21处,旅游厕所412座,配套规划67条、总长约780公里的景区连接支线,全面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实施《福建省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清新福建”文明游行动方案》等5大行动计划与方案,推进福州、厦门、龙岩、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及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全省旅游行业参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覆盖率达100%。全省游客满意度日益提升,厦门连续5年跻身全国游客满意度前十名。

——推进改革创新,旅游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出台《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2〕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23号)等指导文件,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变更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调整充实至44个。进一步实行简政放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厦门市创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进“三市四县”省级旅游综合体制改革,厦门、泉州、泰宁等地开展旅游景区改革,面向全国推出26个中小旅游景区对外托管招商,全省初步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福建旅游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从全球来看,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很多国家(地区)的战略决策,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带动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有利于拓展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两大市场,加快福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进程。从全国来看,旅游业日益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相继出台,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发展趋势为全省旅游业带来创业创新空间。从全省来看,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力度加大,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我省对台、生态、开放、海洋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省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三纵六横九环高速铁路网络日趋完善,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确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九届十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福建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与方向。全省旅游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黄金发展期”。

全省旅游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省经济转型压力加大,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全省旅游业本身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水平国际化程度不够、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市场监管仍需加强等发展难题。“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亟需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放眼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格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推进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福建旅游产业升级版”为主题,推进旅游改革创新,引导旅游投资消费,促进旅游产品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着力推动全省旅游品牌、产业效益、产品体系、区域协作、服务品质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打响“清新福建”品牌,努力实现全省自然环境清新、社会环境清新、工作作风清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引领。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使发展旅游成为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引导主客共建共享,着力保障游客、企业和社区的利益共享。注重旅游设施配套、行业管理、服务标准的人性化发展,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发展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以自贸试验区建设、福州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创新为引领,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把创新理念贯穿资本盘活、要素集聚、品牌推广、服务管理、区域协作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扩大开放。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更好利用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升福建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建立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提质增效。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促进旅游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向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变,旅游产品由单纯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

——坚持富民强闽。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促进脱贫致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旅游资源全民共享,形成旅游拉动就业、消费、投资、出口的良好局面,增强旅游业综合实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全国生态旅游先行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实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全面升级。

——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保持旅游业中高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省年接待游客总量力争突破5亿人次,年均增长14%以上,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链延伸,旅游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消费质量显著提升。到2020年,省内居民人均出游达6次以上,旅游人均消费达1400元,旅游购物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达25%。

——品牌形象更具魅力。“清新福建”品牌形象享誉全国、走向国际,福建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到2020年,国内过夜游客比重达60%,入境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产品体系趋于完善。邮轮游艇、自驾营地、康体养生、精品民宿、休闲街区等新型业态得到全面发展,世界遗产地、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高等级景区、高档次酒店等旅游精品数量明显增加。

专栏一:“十二五”完成情况与“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

大类

指标

具体指标

2015年实绩

2020年目标

旅游市场规模

接待总人数(万人次)

26720

50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591

1000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26128

49000

入境过夜人数(万人次)

517

780

国内过夜游客比重

50

60

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3141

7000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56

80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

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16

旅游消

费水平

省内城乡居民年均出游次数

——

6次以上

旅游人均消费(元)

1176

1400

旅游购物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

25

旅游社会效益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

67

148

旅游间接就业人数(万人)

335

740

旅游精

品建设

世界遗产(处)

3

4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家)

9

12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家)

2

5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家)

4

8

旅游企业规模

年营业额超百亿的旅游企业集团(家)

——

1

年营业额超十亿的旅游企业集团(家)

——

15

高星级饭店(家)

200

230

第四节 空间布局

聚焦生态、海丝、自贸试验区、红色旅游等重点,增强休闲、度假功能,进一步优化“三带三核四片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一、升级三大旅游产业带

依托日趋完善的全省高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显海丝、生态和红色特色,提升蓝色滨海带和绿色生态带,构建红色旅游带,形成全省“蓝、绿、红”三带互动。

——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和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丝文化为纽带,串联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莆田、宁德、平潭等滨海城市(区),强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推进滨海旅游向海洋、海岛旅游拓展,重点发展海丝文化体验、滨海度假、海洋运动、城市休闲、温泉养生、商务会展、宗教朝拜等旅游产品,建设海丝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的蓝色海上丝路旅游带。

——绿色休闲生态旅游带。依托长深高速公路福建段、宁武高速公路等,以发展山地生态休闲为引领,串联三明、龙岩、南平等山区市及闽中、闽东部分山区,以大武夷、泰宁、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大戴云等优质山地生态旅游景区为核心,主动融入国家东部(浙皖闽赣)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注重自然观光与生态休闲并重发展,促进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世遗观光、生态体验、康养休闲、山地运动、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综合效益显著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带。

——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带。充分发挥福建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将红色元素与山、海、侨、特、台等要素结合,突出古田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品牌的示范效应,以龙岩、三明系列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南平、漳州、宁德以及全省其他红色旅游景点,促进红色旅游与客俗文化、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研学教育、休闲度假的互相融合,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爱国教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对老区苏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红色旅游融合式发展典范,形成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福建红色旅游发展。

二、做强三大旅游核

强化福州、厦门、武夷山三大旅游集散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赋予三大核心城市新的引领作用。

——打造福州中枢城市旅游核。发挥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中枢作用,对接福州新区建设,一体化联动平潭国际旅游岛,着力培育核心旅游吸引物,增加国内外的航线航班,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增强对闽东北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厦门国际门户旅游核。发挥自贸试验区、经济特区和“小三通”优势,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增加国际航线,强化海峡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打造国际自由贸易港,增强对闽西南的辐射带动,建成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和福建面向国际的重要门户。

——打造武夷新区生态引领旅游核。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以合福高铁开通、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等闽西北、闽东山区的辐射带动,联动闽浙赣三省建设“大武夷旅游圈”。

三、建设四大旅游片区

依托三大旅游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福莆宁、厦漳泉、闽西北和闽西南四大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发展区域。

——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以福州市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作用,结合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试验区、福州新区建设,着力发展商务会展、都市休闲旅游。以福州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莆田湄洲妈祖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平潭国际旅游岛,依托湄洲岛、南日岛、琅岐岛、嵛山岛、三都澳、霞浦滩涂等,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海岛、海湾、渔人码头。加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鼓岭度假区、仙游九鲤湖等山区与滨海的联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休闲度假区。强化福莆宁区域协作,对接大武夷旅游区和浙南旅游区域,提升其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厦漳泉滨海闽南文化度假区。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依托厦门国际口岸和泉州、漳州海丝历史文化积淀,着力塑造福建国际旅游新形象,积极开发邮轮游艇、都市休闲、滨海度假、文化创意、民俗体验、温泉养生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环东山岛旅游区等滨海旅游新热点。突出对台优势,加快闽台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两岸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品牌共建,构建闽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厦漳泉同城化合作,对接粤东旅游区域,打造具有国际服务水准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

——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发挥武夷山双世遗、泰宁自然遗产双核优势,深入挖掘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点培育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茶文化游等新业态产品。加快武夷新区建设,打造闽西北旅游交通枢纽和新兴旅游产业基地。依托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对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及省外三清山、龙虎山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构建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岩市为中心,涵盖漳州、三明部分地区。以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古田会议和东山谷文昌红色旅游品牌为核心,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生态、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对接红都瑞金、客都梅州,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