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家庭书屋”进全国两会 爱上阅读从家开始(图)

2017-03-20 11:24:06 来源: 海峡都市报

0浏览 评论0

8年览群书 女儿的刚柔认知

要是家里的书不够看,妈妈便会带着镱涵去厦门的图书馆找书

“两只白猫从烟囱掉下来,一只脏成黑猫,一只没弄脏,哪只猫会先去洗干净?”

“妈妈不知道,你能告诉我答案吗?”

“书上说,干净的猫会先洗,因为它看到另一只猫脏成黑猫,以为自己也一样脏。”

“原来是这样啊!”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错的,两只白猫都从烟囱掉下来,另一只怎么会一点都没弄脏呢,这不科学。”

当记者和余妈妈在客厅聊天时,11岁的镱涵捧着一本《犹太人的智慧》质疑着,想听听我们的看法。余妈妈笑着说,你的质疑是对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镱涵与妈妈的房间,隔着条走廊,她们的书架彼此独立,平常看书,在家各自找块舒适的地,互不打扰。除非,镱涵百思不得其解时。

镱涵3岁时,只要镱涵在,余妈妈从不看电视。亲子阅读时间,余妈妈总是放下手头的事,放首轻音乐,陪着镱涵翻看色彩艳丽的绘本。“这个过程不能急,你自己得先静下来。”

“你能告诉我,这幅图在说什么悄悄话吗?”余妈妈总是引导着镱涵发散思维、编排自己的故事。如果镱涵不想说,余妈妈这才会念给她听。在余妈妈的坚持陪读下,幼儿园阶段,镱涵就看了几百本绘本,泉州找不到新绘本,周末她们就去厦门图书馆找。

到了大班,余妈妈发现,镱涵对色彩和绘画特别敏感,她常常跳出妈妈对颜色搭配的认知,大胆地把红和绿、紫与黄等撞击性强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却也绚丽多彩。现在读4年级的她,常常捧回各大绘画比赛的金奖。大家评价她的画,色彩鲜艳又富有意境与想象力。

镱涵说,她的绘画天赋,是妈妈用几年的坚持、陪她一起读绘本,还有母爱换来的。

当同龄的朋友在看《丁丁历险记》时,镱涵已经在看《哈佛凌晨四点半》、《为什么是毛泽东》、《林清玄散文集》等书。镱涵看的书很杂,喜欢好几本交叉着,一个月下来要看十几本。11岁的她,阁楼上已堆满一袋袋藏书,保守估计得有上千本。

有的书虽然看不懂,但书里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片段镱涵却能感同身受。今年寒假,她去西藏旅游,遇到位8岁的小女孩,一个人走了一年的路,从家乡一路朝圣到布达拉宫,额头都磕出血了,还是三步一跪拜地往前。“看到这一幕,我呆住了,想起了林清玄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我当时看不懂,这时想来,说的不就是像眼前这小妹妹一样的人吗?”

镱涵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让她成为内心柔软却有力量的姑娘。去年暑假在泸沽湖旅游时,她看到当地小朋友的铅笔短得都快握不住了还在用,一回到泉州,就买了书、笔和本子寄过去;去尼泊尔的火车上,突遇大雪封山,车上只剩小半瓶水,她把水喂给发烧的妈妈,自己默默地忍受着心跳到160的强烈高原反应……

“读书的苦,是你认识世界的路。”镱涵很喜欢妈妈送给她的这句话。学校的作业,外加绘画、钢琴、书法培训班,她忙得像个小陀螺,但她每天都自觉挤出1~2个小时看书。

身为小学语文老师的余妈妈说,她从小培养镱涵读书,并不是希望她成为谁。但她慢慢发现,女儿跟以前不一样了。在西湖边,女儿会折一片竹叶,衔在嘴里作吹箫状,好一副天真烂漫的模样;泛舟泸沽湖上,女儿在湖中打捞上一朵花说,这是“水性杨花”,眼前的女儿聪明又灵动。

镱涵说,通过书,她知道清朝是个很浪漫的朝代,因为有位温情的男子叫纳兰容若,他写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她读哲学好思辨,她认为每个人说出口的话都有自己的灵魂,也因此,小小年纪便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她看很多历史、地理书,只为更好地融入一座城市,她做的旅游攻略,重人文轻风景,她总是喜欢先去找这个城市最大的图书馆。

上周六下午两点采访结束,镱涵和余妈妈又出发去厦门图书馆找书了。

□声音

泉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科黄科长说,泉州是有耕读传统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学习上的投入。而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特别是建家庭书屋。

再者,泉州的外来人口比较多,不少外来家庭居住条件差、家庭收入低,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添置家庭书桌、台灯和藏书,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笔开支。所以,家庭书屋,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广,只能加强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去做。而目前泉州家庭书屋的情况,教育部门也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而家庭书屋的出现有何意义,抑或有待补充发展?这些声音里,也许有不同的收获。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