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爆发罕见赤潮 漳、泉启动灾害应急响应暂停采捕

2017-06-11 09:27:29 来源: 海峡都市报

0浏览 评论0

调查原因

6月9日,省海洋与渔业厅针对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立即组织省、市两级监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监测。

福建爆发罕见赤潮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暂停采捕!

漳浦食用青蛤中毒患者在医院治疗(海都记者 陈青松/图)

结果表明,上述漳州海域水色均未见异常,但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达8.1×105个/升(基准密度:5×105个/升),已经形成赤潮,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赤潮周边海域有牡蛎吊养区,吊养牡蛎及其设施附着有野生贻贝。

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赤潮仍在持续,第一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为1.0×106个/升。

赤潮灾害应急响应

根据赤潮监测结果,按照《福建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规定,

省海洋与渔业厅于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要求漳州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泉州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同时要求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加强养殖渔船管控,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加强巡查,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

组织监测单位加密跟踪监视监测,加强所辖海域,特别是养殖生产区的监视监测,确保每日报送监测情况,并扩大水产品监测品种和频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省海域处于赤潮高发期

9日晚,省海洋与渔业厅连夜召开应急会商会,决定由厅分管领导10日早带队赶赴现场指导赤潮灾害应急处置。

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在我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该种首次在我省海域形成赤潮。链状裸甲藻属广温广盐种,生长温度范围为4~30℃,生长盐度范围为15.0~35.5‰。

该种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会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

鉴于此次赤潮藻种密度超过赤潮基准值,并未造成水色明显异常,不易通过肉眼观测发现,在赤潮灾害中较为罕见,且目前我省海域处于赤潮高发期。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