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籍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病逝 享年89岁(图)

2017-12-15 09:00:3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故乡怀念

乡愁故里再也迎不来余老了

□讲述人:李端阳(永春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

“乡愁故里再也迎不来余老先生了。”接受记者采访时,永春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李端阳非常遗憾地说,约一周前,永春的一位族亲还跟余老联系过,邀请余老回来看看,当时余老回复说,这段时间身体不大好,可能一时来不了,“没想到如今再也见不到余老了”。

李端阳说,余老对永春充满深情,曾写过这么一句诗,“乡心应似桃溪水,长怀来处是永春。”余老祖籍地在永春,永春是余老的根,祖居“鼎新堂”保存完好。2003年9月,余老偕夫人范我存一起回到永春桃城洋上村,这是余光中晚年的第一次原乡行。据媒体报道,回到家乡,余光中动情地向亲人倾诉思乡之苦,“永春是我的故乡,我的根就在永春,以前失去了几次返家的机会,这次无论时间怎样匆促,都要到家乡走走看看。”

昨日下午,寒风阵阵。伫立在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的余光中文学馆,这座以余老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再也等不到余老了。2015年11月,余光中文学馆揭牌,余老亲临现场。李端阳说,建文学馆的时候,余老多次来永春,并捐赠了大量的手稿、文集、画作等。

李端阳介绍,该文学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借鉴永春乡村的传统建筑风格,采用白墙灰瓦的立面形式,寓意着白纸黑墨的文学气息。文学馆以展览文学作品和文学为主,兼具展览、名人馆及舞台剧场等空间功能。该文学馆成了永春对外交流、对台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记者黄墩良)

“除了痛还是痛!余老走好!”

□讲述人:梁白瑜(曾任永春县桃源乡讯记者)

“除了痛还是痛!余老走好!”在微信朋友圈,梁白瑜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并转发了自己2016年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为《去年今日——写在余光中文学馆开馆一周年》。

梁白瑜原先在永春县委报道组工作,因为余光中文学馆的事宜,她曾经到台湾拜访余老。

梁白瑜在文章中写道,“开馆前几个月,我突然接到书写布馆大纲的工作任务,内心开始忐忑。毕竟那是余光中,读着他的诗文长大的我怎能不忐忑?开馆前两个月,怀揣大纲,我来到高雄,在一家饭店里见到余光中及其夫人范我存、二女儿余幼珊三位老师,虽然同行还有多人,然而忐忑却敲打得我内心只剩神曲。当三位老师接过简陋装订的大纲并开始翻阅时,我已几乎不能呼吸……”

次日,梁白瑜如约来到余老家,余幼珊老师告诉她:“昨晚回来,我们大致翻看了一下。有这份大纲,我们放心了。”

几天后,三位老师与梁白瑜搭乘同一航班回到永春。当晚,余幼珊与她相约见面。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她们各执一份大纲,一个标点一个字一句话推敲去。近两小时后,终于读完。余幼珊告诉她:“我父母也已比较仔细地读过了这份大纲,我们是满意的。谢谢你!”

后来,梁白瑜又接到写“序”与“跋”的任务。开馆前一天,余老及其家人花了好几个小时,详详细细参观了整个馆,站在展板《走进余光中的文学世界(序)》《悠悠桃溪水酿醉乡愁(跋)》前,老人家微笑点头,对此评价“不错”。

开馆当天,梁白瑜担任解说一职。完成后,余幼珊老师特地发来信息给她:“很精彩。谢谢你!”

在文章中,梁白瑜深情地写道,“年近九旬的老人啊,学贯中西、名誉四海却始终如赤子般对土地一往情深、对中文一往情深、对中国文化一往情深、对字与纸一往情深,而这一份份一往情深怎能不让浅薄的我畏惧呢?” (记者黄墩良)

原乡之情

十余载间 多次回乡寻根

余光中辞世的消息让人无限悲痛。长久以来,记者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位鹤发童颜的诗翁不会老,会一直奔忙海峡两岸,再续“乡愁”。

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一起回到永春洋上村,这是余光中晚年的第一次原乡行。记者有幸随团采访,走进余家祖厝、畅游牛姆林、观赏白鹤拳……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进一步感受这位深受两岸同胞喜爱的老诗人。此后,余光中每次回乡,记者几乎都循着诗翁的足迹,感受满怀的“乡愁”。

海外漂泊近70载重归故里

调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1949年5月,余光中随家人迁居台湾,之后近70年未曾返乡。2003年9月,时隔半个多世纪,诗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

“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2011年10月,时隔第一次原乡行8年后,余光中偕夫人再次返乡,这一次诗人是应邀专程回洋上参加祖父参与创办的洋上小学百年校庆。参加校庆前,诗人特地再次回到“鼎新堂”祖厝谒祖。望着祖先牌位,余光中脱帽,与夫人一起郑重礼祖。而后,余光中走向厅口,遥望祖厝外的玳瑁山、铁甲山沉思。沉吟数十秒后,即兴写下“铁甲入吾叔之画,玳瑁当入吾之诗。江湖子弟悲白发,海峡五秩今始归”的诗句,表达了游子归家的情愫,并郑重地与夫人范我存一起在诗上签名。

正如诗翁第一次原乡行在华侨大学的讲座上所感慨的一样:“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了国,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当了浪子后,才能明白这一切。”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原乡情结。

把泉州魅力讲给全国人民听

2004年9月15日,泉州市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收入囊中,而全国只有10个城市获此殊荣。从申请到入围,从获得提名城市到最终摘得桂冠,泉州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者中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6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评选中,余光中担任魅力城市推荐人,为泉州成功荣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尽心尽力。余光中说:“泉州的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历史,我觉得泉州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宋元时期对外交流非常活跃,宗教文化多元,保留的历史景观非常多、非常丰富;家乡的名人众多,特别是有郑成功这样的一代名将,为此我感到特别自豪。作为泉州申报‘魅力城市’的推荐人,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挖掘泉州多元文化的精髓出来,怎么样才能生动地把家乡独特的魅力讲给全国人民听。”

重走洛阳桥新诗献故乡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还要对望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2011年4月22日,余光中也以赤子之心,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他“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足迹与历史的脚印重叠在一起,他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这是余光中写的第一首关于泉州的诗篇,他表示:“我还会来泉州。”当年5月26日, 受余光中之托,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带着老诗人的诗稿,在洛阳桥中亭上,向世界发表了《洛阳桥》。

余光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诗里头提到了弘一法师、俞大猷、惠安女以及桥的创建者蔡襄,意在表示各式各样的人走过这座桥。这首诗,是我的个人回忆,也是把小我回忆联系到泉州的整个大回忆中”。

40年后再续“乡愁”情愫

2011年4月24日,余光中诗会在泉州府文庙惠风堂文化艺术会所隆重举行,以诗会友,交流情感。海峡两岸上百名诗人、作家与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

“……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在此次诗会上,两名朗诵者用普通话和闽南语,深情地演绎了余光中此次回乡续吟的完整版《乡愁》,引起了广泛共鸣。“用闽南语朗诵更能真切地表达这首诗的意境与内涵,因为乡音更加能触动游子的心灵。”余光中现场多次为这首诗的朗诵表演鼓掌。通过多次回泉交流,余光中不仅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也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在《乡愁》原诗之后新增一段,恰好表达了他对海峡两岸交流的美好祝愿。

交响诗剧诉说诗翁故里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低低沉沉缓缓的男声一字一句催人泪下,2012年12月20日晚,交响诗剧《乡愁》在泉州艺校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场演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余光中。舞台下座无虚席,两侧过道也站满了观众,演出过程中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非常感动。”余光中伉俪这次是专程回乡观看演出的。他说,非常感谢家乡人民精心创排了这部交响诗剧——编剧用心,不仅充分演绎了“乡愁”,还将他有代表性的诗歌和散文融入其中;演员称职,精彩的表演将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余光中十分关注这部交响诗剧的创排,2011年他回泉得知家乡要创排这部诗剧后欣然为此题字。

“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2015年11月13日,由泉州晚报社图书编辑出版中心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泉州文化人访谈》举行了首发式。此前,余光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乡愁与文学,访谈文章刊发于《泉州晚报》“泉州文化人访谈”专栏上,并被辑录到《泉州文化人访谈》一书中。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余光中在访谈中说,文学作品可以沟通人类心灵,可以跨越年龄、性别和民族。“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心,就像我们没有做过强盗,但喜欢《水浒传》,不是贾宝玉,但深爱《红楼梦》。”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圆的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学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于对中文的热爱。他说,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是自己文学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记者陈智勇)

深切缅怀

斯人已去 乡愁永在

——泉州文艺界人士回忆与余老交往点滴

余光中辞世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泉州文艺界人士在悲痛之余,不禁忆起与诗翁交往的点点滴滴。

闽南传统久 高甲技艺新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陈娟娟

余光中对泉州戏剧十分关注。2008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台湾演出。一出《昭君出塞》让老先生的神情很沉重,他的两眼噙着泪水。当我饰演的王昭君在剧中唱道“漫说人有思乡念,此马也解恋国情”之时,余老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连说三个“太感动了”。后来,现场人员回忆说,当时余老掏出手绢,一直忍不住掉眼泪,几度哽咽。

演出结束后,余光中与大家交流,并挥笔题写:闽南传统久,高甲技艺新。鼓励大家。(记者陈智勇)

他对故乡一往情深

知名作家、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陈瑞统

走过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先生一回又一回地回到故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确实对故乡一往情深。2003年9月,余光中先生偕夫人返回永春寻根谒祖,并举行了“原乡行”余光中诗歌作品朗诵会等系列活动。回到台湾不久,余光中便写出洋洋数千言的长篇散文《八闽归人》,娓娓叙说着浓郁如酒的乡情使他“全身震颤,心头一紧,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记者陈智勇)

愿天堂里依然有诗声琅琅

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泉州师院教授 戴冠青

上个月底,在香港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研讨会上,我现场聆听了台湾学者李瑞腾学术报告中放映出的余光中诗作《洛阳桥》的南音演唱,诗韵还在耳边回响;去年,在余光中文学馆开馆前夕,我还在永春与诗翁交流,往事历历在目。突闻噩耗传来,尤其痛心,愿一代诗神走好,天堂里依然有诗声琅琅。(记者陈智勇)

诗翁作品温暖这个世界

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市作协副主席 郭培明

我在泉州、台湾多次见过余光中先生,还曾就报纸副刊如何提高质量请教过他。儒雅随和,谦谦君子,我觉得他身上有股天然的亲和力。几乎每次返乡,他都接受本报专访,也不止一次为《东南早报》读者题词。2011年5月26日,《泉州晚报》副刊刊发了老人的新作《洛阳桥》,以一个版的篇幅刊发一首诗,这是本报办报以来的第一次,报社还联合华光学院在古桥上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首发仪式。

余光中先生只在童年回到永春生活了半年,但故乡的风物深深镌刻在他的心目中,比如他始终记挂着屋旁的几棵荔枝树。他这样说永春老家,“这里有我最深的原乡情结。”当泉州市盛邀他出任“魅力城市”参评现场推荐人时,他欣然接受,为泉州赢得了一片好评。余老形象清癯瘦小,文风却具大家风范。尽管《乡愁》家喻户晓,但这并不是他最具功力的诗作。梁实秋先生评价他时说过: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双。“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而今,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位白发老人熟悉的身影了,但他的诗,他的作品永驻人间,温暖着这个世界。(记者陈智勇)

解我乡愁 幸有此行

泉州文化学者 林少川

釆访余光中首次故乡行的日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2003年9月18日,余光中阔别了近70年后在故乡永春演讲的第一句话我记得特深刻,余光中说:“我说一个人啊,不离开家乡,不知道家的可爱;不离开国,不知道国的可贵;做过一次浪子,再回头,才知道家乡的特别可爱,才知道家的意义。”

当天,余光中先生回原籍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余光中回忆起小时候在这里爬树,仿佛唐诗“门前果树成熟时,一天爬树能千回”的意境。就在古厝荔枝树下,我在一张白纸上向余光中写出一个问题:“解我乡愁,唯有□□?”余光中愉快地挥笔写下:“解我乡愁,幸有此行”八字题词,这也许就是余光中此次“原乡行”的感受吧。(记者陈智勇)

“世界文化名人村”痛失首位“村民”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董事长 吴其萃

“我将尽可能去台湾吊唁余老先生。”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董事长吴其萃与余老有很深的接触,知悉余老逝世,他非常难过,立即与台湾的好友取得联系,并表示将尽可能前往祭奠。

2012年10月16日,余老回到泉州,入住位于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的“世界文化名人村”,成为该村首位“村民”。能邀请余老入住,这是一件让吴其萃至今想起来都非常自豪的事情。

2011年,吴其萃率领18名教师赴台参访学习,在一次聚会上,商讨学院开工建设世界文化名人村的计划,他的愿望是想在台湾延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率先入住,话音刚落,一位人士即脱口而出:“那就是余光中教授,非他莫属了!”

几天后,吴其萃与余老夫妇见面。“和余老的第一次谋面就在亲密无间的坦诚中开始。席间,我们谈到了家乡泉州,谈到东西塔和洛阳桥,余老还郑重地介绍了他曾作为泉州市形象代言人站在央视舞台的情景,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吴其萃告诉记者。

席间,余老为即将奠基的“泉州华光学院世界文化名人村”题写了牌匾,并欣然应允第一个入住该村。2012年10月16日,余老如约回到泉州,入住“世界文化名人村”。

吴其萃表示,将在“文化名人村”余光中馆设灵堂,以祭奠余老。

(记者黄墩良)

记者眼中的余老

最有魅力的城市推荐人

时隔十三载,回想余光中先生当年在央视演播厅推荐泉州魅力的情景,心中仍是自豪不已。

2004年8月23日上午8时50分,作为泉州参评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的城市推荐人,先生来到央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星光演播大厅熟悉场景,认真倾听编导人员介绍节目录制细节。他的到来在演播大厅里掀起了不小的骚动,央视的编导、工作人员乃至兄弟城市的参与人员都一拥而上,纷纷请求签名或合影留念。

如果没有到现场,大家很难感受到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竞争的激烈程度。当年为了摘获“魅力城市”,各个参评城市都铆足了劲,聘请的城市推荐人都非同一般。就拿8月23日当天和泉州一起录制节目的其他兄弟城市来说吧:广东江门市请来了梁启超的后人、著名导弹专家、中科院院士梁思礼;安徽铜陵市则请来了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吉林通化市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前来助阵;而河南安阳市则紧扣“殷墟文化”主题,请来了著名殷商断代工程学术领头人、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学勤。

但在星光演播大厅的“漫天繁星”中,余先生无疑是最亮的一颗!

当晚,泉州和安阳的节目正式录播。演播大厅的大屏幕上,先是播放余先生在故乡录制的短片,先生的夫人范我存女士、二女儿余幼珊女士和大家一起静坐台下观看。

短片播完,西装革履的余先生登场,大家都屏住呼吸,倾听他最具诗意的开场白——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还要对望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

紧接着,余先生深情道来:“每次想起我的故乡泉州,心里充满天长地久的感觉,就会想(响)起这样的诗句。”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自己的鼻子忽然有些发酸。

先生以洗练而隽永的叙述介绍了泉州的辉煌历史,临结束时说:“我的祖籍是泉州永春,半世纪前去了台湾。‘掉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终于能回来,感到十分快慰。”

这时,我注意到,现场不少观众的眼睛开始湿润了。

最后,先生稍稍提高声调对家乡寄予厚望:“有幸生为泉州之子,我更以能担任故乡‘魅力城市’的推荐人为荣。但愿泉州,古代的名港,现代的新城,能在中国的地图上永远闪闪发光。”

他的话音刚落,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不仅仅是泉州人,或者安阳人,大家热烈的掌声都是发自肺腑的,为泉州,也为最有魅力的城市推荐人! (记者吴泽华)

网友悼念

乡愁不散余光中 诗情不灭耀天堂

本报讯 (记者吴丹丹)昨日中午,在获悉余光中辞世这个悲痛的消息之后,泉州晚报社旗下的泉州通客户端及泉州网、东南早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进行推送,泉州晚报及泉州网的官方微博也及时发布消息,广大粉丝纷纷留言致哀,一时间数百条对余老先生真挚缅怀的留言涌入。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曾触动了多少游子的伤心往事,网友“风轻云淡”在泉州网的微信推送里留言,“乡愁不散余光中,诗情不灭耀天堂。”更多的网友更是可以熟背《乡愁》全文。2003年9月,余光中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我们网友中也有人亲眼见证了这一刻。网友“老王的千金”留言,“2003年,您回乡,学校打扫得特别特别特别干净,那一天我值日。”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对乡土的眷恋之情,令尚是懵懂孩童的网友,也能有所感受。网友“庄晓平”说,“叠叠重重,洛阳桥的脚印,这是您乡愁最开始的地方,一路走好!”无论是在外的游子,或者期盼游子归家的亲人们,乡愁已经是一种特别的情愫,铭刻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2011年4月22日,余光中再次归来,这次他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留下又一经典诗作《洛阳桥》,“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还要对望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这首诗篇,在《泉州晚报》上首发后,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只因每一段诗句里,都是亲切的泉州元素。网友“蔡小紫”回忆,“当时余老先生说,为泉州写的诗,就一定要在泉州发布。”

网友留言

一苇:喜欢余光中的两首诗:一首《乡愁》,中学时代就背下来了;一首《乡愁四韵》,经罗大佑谱曲,并配上罗独有的唱腔,一唱三叹,让乡愁的哀婉忧伤直入听者心底……此时此刻,唯有祈祷诗人,一路走好。

大傅: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Tyrant:当初年少无知不懂乡愁,如今离家奋斗懂了乡愁,也懂了先生您的思念与无奈。再见了,余光中先生!

AA-zhong:余老是我们泉州的骄傲!愿您在那头一切都好!

老灰尘:天堂需要诗人去谱写诗章,于是带走了您。唯愿安详!

鲸鱼姑娘:家叫故乡,举步皆是流浪。同是游子,愿您走好。

乖乖兔:余老,一路走好。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 (记者陈智勇)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

提起余光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这几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更多

2017-12-15 09:47:41

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 20余年间回大陆60余次

据台媒消息,诗人余光中今天病逝,享年90岁。余光中的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记忆像铁...更多

2017-12-14 14: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