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武林探秘:几近失传稀有拳种 当年也曾笑傲江湖

2019-05-08 17:08:14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陈向明演示少林花拳拳械技艺

行者拳

提起稀有拳种行者拳,泉州人知之甚少,这种模仿猴子形态的拳种,共九九八十一招式,技击实用性很强。泉州已故老拳师郑连来曾习练行者拳,他在世时虽徒弟众多,但因行者拳属家族秘拳,拳法秘不示人,据说只有儿子和贴心的徒弟才通晓。而今,堪比“独门绝学”的行者拳,在泉州已近乎失传。

家族秘拳堪比绝学 惜已近乎失传

模拟猴之形态 拳分南北流派

郑连来是泉州少林花拳武师,陈向明、郑英秀等人跟随他研习少林花拳,如今两名弟子均已是花拳市级非遗传承人。

“师傅当年传的以花拳为主,但其实我还习练行者拳。”陈向明告诉记者,“行者”二字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修行之人,但大家更熟悉的是《西游记》里的孙行者,行者拳便是猴拳的雅称。他介绍,行者拳有南北流派之分,师傅家中藏有一部清末《行者大要》,共记有九套、九九八十一招式,套路中的技巧,如“叶底遮桃”“上树蹬枝”“攀藤出洞”,令人仿若窥见灵猴身姿。

《行者大要》拳谱记载着,自然天赋形成的是“猴”,有所修行才能成为“行者”,学习攻防招式之前,先模仿猴子的体态,动作协调需要专一刻苦练习,而随着练习火力的增加,加入了精气神,便可进入更高的武功境界。

拳法秘不示人

行者拳今近乎失传

陈向明说,他十几岁时师傅将行者拳传授给他,也把郑家习行者拳的来龙去脉告诉他。

原来,郑连来师傅老家在南安九峰山下,郑家原本世代耕农,但他的完叔公一日外出谋生时遇暴雨,到山顶土地庙避雨,却与大户人家的两个壮汉意外发生争执。说来也巧,此时一位年近花甲的僧人见此便上前劝解,事后,僧人接受完叔公的热情邀约,到其家中暂歇。随后,两人聊起武术,僧人便把猴拳传授给他。数十日后,见完叔公已基本掌握拳法,僧人决意离开,临别时还赠送《行者大要》数页、《正骨心要》医书一部。

郑家将故事和行者拳都传了下来。郑连来的次子郑昆渊也是花拳市级非遗传承人,但遗憾的是,他未正式传习行者拳;郑连来的长子和三子虽学过,但长子已故,三子身体欠佳。

“以前都没有见过有切磋行者拳的,因行者拳拳法秘不示人,这些年来,我没见过谁会行者拳。”陈向明说,十几年前他在永春达埔,见过一位舞刣狮的长者步伐矫健,后来才知道他学过行者拳,可惜未能进一步交流……

年过六旬的陈向明告诉记者,行者拳身段底盘较低,孩子们和年轻人学更适合,他有意挑选两三个适合的少年,将行者拳传习下去。

落寞武林 传承断层不容忽视

在武术界人士看来,习武的最佳年龄为14岁至24岁。(庄丽祥/摄)

“泉南处处少林风”,泉州作为南少林武术发祥地,目前拥有20多个拳种,其中以五祖拳学习者众。由于民间习武风气兴盛,鲤城、丰泽、洛江、晋江石狮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然而记者多方走访发现,泉州民间武术尤其是稀有拳种正面临着传承隐忧:一方面,老拳师年岁渐大,部分拳种出现传承断层,个别拳种近乎失传;另一方面,部分拳种习武者虽然多,但全面掌握拳术套路、功理和功法的偏少。泉州武术界人士纷纷提出建议,希望民间武艺能代代传承下去。

现状

四五十家拳馆较活跃

全市有四五万人习武

“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一大类拳种统称南拳,南拳又以五祖拳为代表。”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峰介绍,南拳种类繁多,闽南地区盛行的包括五祖拳、罗汉拳、五枚花拳、少林花拳、五节拳、龙尊拳、地术拳法、龙虎拳等。随着泉州人出洋谋生的足迹,这些拳术也被带到海外。

1987年起,泉州市武术协会在成立后,曾历时五年挖掘整理了20多个拳种,使部分濒临失传的拳种重获新生。当时,泉州市面上的武术馆、校、训练点、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据统计多达60多家。

数十年过去,如今全市较为活跃的拳馆有四五十家,其中鲤城有十几家。“全市各县都有武术协会,共300多个理事,其中武术专业从业者有200多人,如果从拳术普及的角度来讲,全市有四五万人习武。”张晓峰告诉记者,自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少林五祖拳进校园之后,目前泉州有2000多所学校的学子习练五祖拳。

年轻一代系统习武者少

部分稀有拳种近乎失传

近年来,随着国家制定“武术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机关,进军营)政策的推进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泉州武术尤其是五祖拳和白鹤拳等拳种,逐步踏上保护与发展的“康庄大道”。但与此同时,泉州多个拳种尤其是稀有拳种出现传承断层的现象。

“老一辈的拳师年纪渐渐大了,年轻一代真正入门的非常少,有些稀有拳种的名称他们甚至闻所未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会长、剑影实验学校校长庄昔聪介绍,泉州有部分拳种面临失传的困境,比如龙尊拳和行者拳已近乎失传。

“龙尊拳最后一次露面是2010年,当时龙尊拳代表性人物黄一池的最后一个徒弟亮相参加比赛,但如今习练龙尊拳的几乎找不到了。”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郭新民说。

作为五枚花拳第五代传人,郭新民认为,在新一代习练者中,能全方位掌握五枚花拳的寥寥无几。“真正的弟子不好找啊,要热爱武术,能系统全面掌握一个拳种,全盘接受这个拳种,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郭新民叹了口气,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寻觅“合他心意”的弟子,想把五枚花拳的衣钵传下去,但无奈至今未能如愿。据悉,目前大泉州习练五枚花拳的仅两三百人。

不少拳术难登上赛场

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

除了老拳师偏少这一问题,年轻一代存在不愿意学武以及习武者偏浮躁等问题。在武术界人士看来,习武最佳年龄为14岁至24岁,然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绝大部分正处于求学关键时期,“14岁到24岁,学业十分繁重,大部分学生都在埋头苦读,怎么可能来练拳?”泉州一老拳师说。

“一个拳种要实现真正的传承,还是得讲究实战,回归攻防论,但一些家长认为练功运气容易内伤,因此舍不得孩子全心钻研拳术。”庄昔聪认为,眼下很多拳种的保护只停留在“套路”层面,严格来说只是简单的武术操,无法触及拳种的内在本质,更遑论实现真正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如今各种武术比赛对套路、比赛时间均有限制,泉州稀有拳种的套路在40秒内就可以完成,硬是让表演者撑到比赛规定的80秒,显然比较困难。正由于此,一些短小精悍但难登赛场的传统拳术较少人学习,更别提进一步掌握这些拳术的内涵。

建议

组织老拳师录音像资料

多举办全市性武术比赛

对于泉州稀有拳种传承现状,武术界人士建议珍惜呵护老拳师,重视发挥老拳师的作用,政府部门可组织力量,通过以音像录制的方式,召集老拳师尤其是稀有拳种的老拳师,对他们所传授的拳种加以整理,以便拳种的珍贵资料和套路、功法等能更好地保存下来。

“建议经常举办全市性的武术比赛,使包括稀有拳种在内的民间武术,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泉州一位老拳师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泉州老城区每年都举办武术比赛,当时只要会一套民间武术的套路,就可以上场表演。类似的比赛鼓舞了很多人,每年参赛者都有200人左右。

除了举办武术比赛,有武术界人士建议,可组织民间稀有拳种的各路高手组成表演队,给予拳师相应的补贴,结合泉州文化旅游对外推介,进行常态化表演,进一步弘扬泉州民间武术。

将拳谱整理成书出版

从文字层面抢救拳种

“培养拳种的顶尖高手,家长与武馆武校应厘清法律责任,比如武校与拔尖的武术好苗子双方协商好,再签订责任书。”针对很多拳种传承只停留在“套路”层面这一问题,庄昔聪建议,既要厘清法律责任,保护好习拳者,又要提高武术专业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在传习拳种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改进教学方式,提倡文武结合。

针对五枚花拳的现状,郭新民这些年来一直在整理拳种的资料,准备编著拳种的专业书籍。郭新民认为,保护稀有拳种,一方面可以通过整理拳谱、著书出版,从文字上对拳种进行抢救,使其能得以代代流传;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学生开班授徒,拳种传人或代表性人物可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拳种得以开枝散叶。此外,还可发动师兄弟或对武术有兴趣的企业家及爱好者,从财力上支持开班授徒。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