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公路的故事】蒋孝焰:与“黑”较劲 其乐无穷

2019-08-11 14:05:0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如萍

0浏览 评论0

再过一年就光荣退休的泉州市公路局直属分局副局长、原泉州市公路局工程处副主任蒋孝焰,在公路行业工作30多年,没少与“黑不溜湫”的沥青打交道。凭着一股对工作的拼劲和对技术执着的韧劲,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基层公路部门的领导,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其成长史见证了泉州公路路面从等外路到一、二级的变迁,路网从普通公路向高速公路的延伸……(徐斌 陈淑华/文 图蒋孝焰提供)

工作染上了“黑”

1984年,老蒋从三明调到泉州市公路局工程处第二施工站工作时,正赶上泉州各地公路由沙土路面,改铺设沥青渣油路面,自此与黑色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铺设沥青渣油路面是个靠天吃饭的活”。老蒋回忆说,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公路只能用渣油来铺设路面,施工时段以盛夏中午的最佳。脚踩在100多摄氏度高温的路面上,老蒋和其他施工人员像蒸桑拿般直冒汗。因是改造路段,通车与施工同时进行,他们既要考虑施工质量,还要注意交通安全,精神高度集中。“一天下来,经常身心疲惫,晚上经常要用老酒解乏。”老蒋感慨地说。

夏天多暴雨,为合理安排施工时段,老蒋成了“算命先生”。“既要懂得观天象,还要学会掐时间,可以说是个系统工程呢。首先,时间要根据天气预报的下雨时间,倒逼各个工序:什么时候沥青烧到热点开始装车、路上要行驶多长时间到工地、一车油要多久才喷完;其次,哪个部门负责哪道工序,必须无缝衔接好。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得完美就OK,一车油喷下去刚好能够反油,雨下来就没事。假如没算好就得返工了。那时候大家都很拼,即使是大中午或到了饭点,都不会去计较,一门心思就是想把路搞好,提高质量、降低损失。这种敬业精神到现在都难于忘怀。”老蒋笑道。

与“黑”较上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蒋负责筹建在仕公岭的公路综合料场。拥有先进拌和设备和技术的该料场,在许多重要工程中发挥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泉州侨乡体育馆是泉州第一座高规格的标准体育馆。其中主场馆由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承建,馆内的400米田径跑道塑胶道面在铺设前需要施工一层厚10公分的细粒式沥青砼,由我们负责建设。老蒋组织施工机械进场后,遭遇了“拦路虎”:由于原设计在沥青层下有一层碎石垫层,当施工机械在上面通过时,极易引起碎石层松散。关键时刻,老蒋根据多年沥青路面施工经验,果断提出采用富油沥青碎石混合料作为嵌缝材料先对原有碎石层进行填隙压稳,以保证沥青砼施工机械正常行走的处理方案。事实证明,此方案切实可行,它不但解决了原有碎石结构层发散影响质量及施工机械问题,还加强了原有碎石结构层的强度。

“祸不单行”,施工进行不到一半时,沥青摊铺性能一流的进口摊铺机核心系统居然罢工了。紧要关头,老蒋带领团队采用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派三名员工紧跟在摊铺机熨平板后头不断用水平尺测量横坡度,再由一名技工利用摊铺机的手动调整功能及时进行调整,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确保了塑胶道面的顺利施工,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1997年蒋孝焰和团队在安溪大格铺设沥青路面,施工地点位于重山峻岭之中,山坡陡峭,许多路段背阳,日照时间短,新铺设的沥青路面难以有效照晒,容易影响工程质量。这并没有难倒经验丰富的蒋孝焰,他和团队及时进行加强碾压,再根据日照时间进行多日的复压,同时派出专人值守引导过往车辆变换通行轨道增加反油效果,确保了路面的顺利成型。

在工地上摸爬滚打30多年,老蒋经历了国道324线泉州境内近100公里沥青路面的大中修,上世纪90年代公路“先行工程”建设期间国道324线等拓宽改造,泉南等3条高速公路,泉州江滨北路等2条市政道路建设,足迹遍布泉山晋水。“(我)参与的这些工程,除了国道324线拓宽改造、省道三郊线路面重铺等工程是铺设水泥路面外,其他工程不是沥青渣油路面就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与黑都脱不了干系。”老蒋调侃地说道。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