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渡蕴含精彩往事 且听馆长娓娓道来

2021-07-13 14:26:22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石湖巡检寨设立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是朝廷为了保障泉州湾出海口航道的畅通和航运的安全而设置的,编制125人。南宋嘉定年间(1217—1219年),真德秀担任泉州太守期间,重修寨城,建造营房50间,增加编制至225人。为了加强海上巡逻力量,又调拨水军100人,兵员编制合计325人。设在石湖的巡检寨不仅是海防据点,同时承担外贸商船的监管职能。

林銮兴建码头后,从事航运与海外贸易便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来源。李国宏介绍说,林銮古渡曾经有繁荣的市场,并逐渐形成“渡尾街”。据说,每次蕃舶归来,商贾云集于此,商埠、酒家、客栈、钱庄、布行、陶瓷行、杂货行,车水马龙,石湖形成“导蛮舟之津”的商贸埠头。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也对人类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香料成为泉州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并对泉州饮食、医药、养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宋史》和《宋会要辑稿》记载,从乾德元年至太兴国二年(963—977年)这14年间,泉州地方长官陈洪进就向朝廷进贡各种名贵香料共计17万斤。其中,仅977年,向朝廷进贡乳香一项就多达74000斤。1127—1161年,从三佛齐(苏门答腊)转运至广州和泉州的香料数量的多寡,成为评价这两个外贸港口繁荣程度的标志。

3. 选址科学设计巧妙

林銮渡巧妙地利用天然礁石修建,礁石如巨鲸横卧岸边,一头斜伸入水,临海的斜坡,犹如巨鲸的背上凿出石阶和拴缆孔,便于停靠船舶,装卸货物,旁边还有为连接两块礁石、用条石砌筑的小型栈桥。林銮渡选址非常科学,此处位于晋江出海口的南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量较大,航道较深,且处于礁石之中,地质稳固,利于建设码头。

连接岸边村落和前面的大礁石码头的栈桥,名为“通济桥”,通济桥将大礁石和陆地连为一体,既方便从大礁石处停船登岸,还可以在高潮位时作为靠岸的设施。通济栈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是官员傅琎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的,使得码头的功能更为完备。其建造时间晚于前方的天然礁石码头,与礁石码头共同组成了石湖码头。该桥自古沿用至今,曾在1639年(明代)重修,代也进行过相关整修。

通济桥建于二座天然岩石间,宽2.2米,长66米,高出海滩1.5-2.9米,基础以花岗岩条石分层砌筑,基础与江口码头一样采用松木桩加固。根据栈桥基础部分的考古工作可知,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桥基周边出土了宋元时期的瓷器残件,主要为磁灶窑的产品。

4.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曾停泊

对石湖人来说,石湖码头在唐宋的辉煌之后,到了明朝,还有一件与之相关、值得称道的大事件,那就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舰队曾停靠在这里。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段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郑和下西洋船队出海时,经过石湖六胜塔附洋面,突遇狂风,情况危急,郑和遂下令将“镇海神针”投入海中,顿时风波息。

1981年石湖港水域出土的一件文物,证实了村民传说中的郑和“镇海神针”,极有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遗留下的一个铁锚。1981年,石湖港水域打捞出一件明代四爪铁锚,锚爪残长在80—120厘米之间,口径12—13厘米。锚杆残长268厘米,口径17厘米,总量785.3千克,现保存于泉州古船陈列馆中。该铁锚的形状与1597年罗懋登著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绘制的铁锚插图一样,见证了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停泉州的历史事实。

除了物证和传说,还有地名的佐证。李国宏说,石湖民众至今仍将当年郑和船队经过的洋面称为“三宝澳”或“三宝溪”。

5.再借亭 诉说明代清官往事

林銮渡头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石亭,名为“再借亭”,传颂着明代清官曾樱的美德。曾樱在泉州明代海外贸易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亭内竖立一方碑刻,居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大学士、晋江青阳人张瑞图手笔。

曾樱,是江西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常州知府。崇祯四年(1631年),曾樱以右参政的身份,分巡兴泉道,驻扎泉州,负责海防事务。当时,流散的海盗与荷兰殖民者互相勾结,四处袭扰,有人建议派熟悉海盗底细的郑芝龙领兵出征。但当时有人对郑芝龙心存疑虑,曾樱信任郑芝龙,用全家族一百余人的身家命为他作担保,郑芝龙果然不负曾樱所望,征服袭扰泉州湾及台湾海峡的海盗集团。曾樱此举保证泉州海外交通航线的安全,深得民心。

曾樱在任期间,还奏请朝廷开放海禁,允许百姓出海贸易,同时抑制豪强,制止横征暴敛,将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石湖码头仍存的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修通济桥碑刻,成为曾樱开放海禁,招徕外商,“海舶珍奇”汇集石湖的历史见证。

曾樱离任之时,泉州民众恳请朝廷同意,“再次借用”曾樱留任泉州,并在此处修建这座“再借亭”。曾樱为官清廉,从不收受贿赂,据《泉州府志》记载,曾樱在泉州为官多年,离任时,行李中除了一包清源山茶,别无长物。千年的时光荏苒,早已物是人非,而曾樱的美德,却仍在当地传颂。

再借亭旁还有一座“英烈侯宫”,奉祀的10世纪时因守卫海港、屡败贼寇的将军张悃(封为“青山王”)及其部将(封为“英烈侯”),至今依然被石湖村民视为航运保护神。

海路迢迢,岁月不居,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岁月风霜的石湖码头,至今仍坚固如昔,而且仍为当地人所使用。古老的巨大石码头紧依在天然的岩石上,石坡上曾经凿出的石级阶梯和拴缆孔仍依稀可辨。虽然如今的石湖码头,没有极盛时期的辉煌,但一千多年海上贸易之路的丰富积淀,为距离古港不远处的现代石湖港口的崛起,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千百古港的辉煌篇章,仍在续写。(记者 黄宝阳 陈英杰)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宋元时期泉州港闻名于世 古代码头记录当年盛景

自古以来,泉州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孕育出了许多优良港湾。宋元时期,泉州港便以海上交通、贸易之兴盛...更多

2021-07-07 11:41:27

泉州的海边 听涨潮的声音

蓝蓝的泉州湾,曾经铺就一条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路,成为当时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蓝蓝的泉州...更多

2014-06-15 17:32:00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图)

福建泉州后渚港: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图)

泉州后渚港,一段“机缘巧合”让沉寂700余年的宋代古船抛却尘沙与世人见面,见证了“泉州港”兴盛的...更多

2014-05-16 1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