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城村带你穿越回明末清初 清古民居正在全面修缮

2021-07-19 11:45:45 来源: 闽北日报

0浏览 评论0

建瓯市东游镇党城村,素有“钱粮跨五县,八闽君子乡,东河金党城”的美称,自古以来因富庶繁华而远近闻名。2014年,党城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己亥初秋,笔者随座谈建州团队前往党城,转了一圈,颇感震撼。

党城原名叫长城。嘉靖《建宁府志》记:“古长城,在安泰里,按旧志云,父老相传,古尝于此为州,以土薄水浅不果,宋时尚有城隍庙故址,通志谓五代十国时王审知据闽迁城于此,其地今呼为党城。”

党城村地处松溪(东溪)和水源溪交汇处,有相对开阔的溪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在农耕时代,极有利人类繁衍生息。到了明清时期,党城凭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优势,商贾云集、人才辈出。

走进党城,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明末清初,因为那里依然保存着一条全长1000多米、宽2米至5米的长街,以及 80多栋明末清初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多采用平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梁柱、桁条、墙体、天花板或画花鸟鱼虫或雕龙刻凤,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砖雕,也无论是平雕,还是浮雕、透雕,其雅丽、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党城,向导介绍说,文官宅邸,始建于清雍正初,主人华声公官拜太子太傅。这宅邸,正厅风火墙楣采用纯天然涂料,画面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客厅与天井用长青石板铺成,正厅的牌匾、梁托、窗户及房屋门面的花格均为楠木等贵重木材雕成。在那里还有一间独具特色的小姐绣花楼,说它独特,是因为闺房楼板由青砖砌成,隔热且隔音,建造颇有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叶氏大宅(属文官宅邸),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时任浙江省建德府寿昌县正堂的叶乾臣回家省亲时的府邸。宅内仍保存着“浙江寿昌县正堂”的牌匾。游人一到,主人总会将其牌匾出示给人看,并讲述叶乾臣的为官业绩。

武官宅邸,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道光武门提督华国公的官邸。这宅邸,相当宽阔,门楣上雕有虎头像,中间是双狮抢绣球,两旁一对凤凰抢珠更是造像逼真。两边石雕门联雕刻有“理学渊源衍紫阳,入缨奕礼叨丹陛”。门外两边立有缚马石柱。尤其是厅堂地砖铺设颇为讲究,四周砌有三行正方形方砖,中间砌菱形方砖,菱形方砖铺设有如武衙门的白虎堂,极显其威。

财主宅邸,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在那里,我们随处可见地上铺着长长的青石条。传说大宅地下有七层石板,石板下面埋藏有金银珠宝大缸。当年有人在六房厝祖遗锅灶台下曾挖出几个重800克和重250克的银元宝,在叶氏祖宅废墟下出土了2000多块银元。这也许就是“东河金党城”传说的由来。

走进党城,一开始我对八闽“君子之乡”颇感困惑。财主乃唯利是图者也,财主村怎摇身一变为“君子之乡”呢?后来,向导告诉我:“乾隆年间,松政官船运送贡银去省城福州,途经党城河道时突遭龙卷风,官船触礁漏水,将300箱贡银卸在党城码头。经过三天抢修,官船在夜里匆忙启航南下,结果将两箱贡银落在了码头。到达福州时才发现少了两箱贡银。押船官差星夜策马赶回党城,发现七昼夜过去,那两箱贡银竟然还原封不动地留在了码头。这事传开后,衙门为褒奖党城人路不拾遗的美德,授予党城‘八闽第一君子乡’牌匾。”

财主村变为君子之乡,这肯定与党城人崇尚教化有关联。据史乘记载,唐宋开始,党城人就开办了私塾。清初雍正丁未年党城人改私塾为右文书院。书院深约60米,宽约2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土木结构,分正厅、登赢桥、文昌帝君殿三进,每进均有石阶。登赢桥为石拱桥,石桥两边为石砌栏杆;登赢桥下有两口下泮池,下泮池两侧还有两间书斋,古朴幽静。

回党城村部,向导告诉我:近年来,为保护好古民居,建瓯市政府已委托南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村庄进行了总体规划,对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目前,已开始对64栋明清古民居进行全面修缮保护。2020年,我们进村时,还见到工匠们在修缮古民居。真是幸甚至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