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原产于中亚地区 以多子多福寓意出现在瓷器上

2021-10-22 13:55:20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秋天,是果实成熟、瓜果飘香的季节,而个大饱满、粒粒甘甜的石榴无疑是秋天的主角。不仅今天,即便在古代,石榴也以其美丽的外表、甜美的口感、喜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钟爱,并因此形成种类繁多、造型多变的石榴纹。事实上,说起石榴,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呢!

石榴并非我国土生土长,它原产于中亚地区。据西晋学者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汉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时,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在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便种植有石榴树。三国才子曹植对石榴不吝赞美之情,写诗赞曰:“石榴植庭前,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在他看来,石榴简直就是风姿绰约的妙龄女子。唐代时,石榴更因为女皇武则天的情有独钟在京师洛阳广为种植,有“榴花遍近郊”的盛况。武氏自己也将石榴写入诗作,有“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语。南宋时期,赵氏王朝偏安一隅,自得其乐,诗人苏炯便作《次友人韵》诗发出感叹:“时事纷纷一笑中,卧看墙外石榴红。谁怜楚客当年意,与把离骚继国风。”在这里,石榴无疑是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凝聚而成。元时,石榴入画的现象较为普遍,如马祖常绘有《赵中丞折枝石榴图》、傅若金绘有《题画石榴》、王恽绘有《宋徽宗石榴图》等。明清时期,石榴更是以多子多福的寓意出现在画作瓷器上,成为民间喜爱的吉祥物。

笔者收藏有一只黄地画珐琅石榴尊,制作于清代,较为奇特的是,这只尊不仅器型像石榴,更是以石榴为纹饰,由此可见制作者对石榴的由衷喜爱。它有花瓣状外撇敞口、短颈、削肩、鼓腹、外卷圈足,口径4.1厘米,底径6.4厘米,高9.5厘米。在尊的颈部,绘制有仙桃纹,仙桃丰腴饱满,给人甜美多汁的感觉;尊的腹部绘制石榴纹,只见在一棵弯曲生长的石榴树上,枝繁叶茂,石榴花火红妖娆,石榴果体形硕大,已经将树枝压弯,其中一只石榴,部分剥开,露出排列紧凑、匀称饱满的颗粒,看起来十分诱人;在石榴树的旁边,还有一棵佛手树,上面结着三只佛手;尊的底部有云形纹,足部有缠枝纹。画珐琅工艺的使用,使得石榴树极为逼真,石榴的形象更为立体生动。

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古人常以此代指多子多孙,如《北史》便记载,北齐南德王纳妃,妃母宋氏以石榴相赠,取子孙众多之意。仙桃又叫寿桃,以此暗喻多寿;佛谐音福,佛手寓意多福,石榴、仙桃、佛手,三者合起来,便是多子多寿多福,是为“三多”,古人对祥瑞之兆的推崇以及运用祥瑞的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这正是古人想象力丰富奇妙的明证,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才有了中华民族的魅力无穷!(⊙谢丽成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泉港土坑村沉淀600年历史 古厝群绵延数百米

泉港土坑村沉淀600年历史 古厝群绵延数百米

泉港后龙土坑村,从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荣归故里的后代子孙,遵从祖先规定,在南北两侧,分四...更多

2014-04-04 1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