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讯:40万项活动2亿人次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十年做到

2023-03-24 06:55:13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放歌新时代”——2017年市民合唱大赛上,全场6000人合唱《美丽中国走起来》。


【资料图】

十年间,上海市民文化节让一大批市民走上梦想舞台。十年前的3月23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开启大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开创全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办节模式。十年的探索与创新,收获累累硕果:累计推出各类活动约40万项,惠及市民约2亿人次,培育各类“百强”团队和个人近万支(名)。

可以说,市民文化节是上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见证和推动了上海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市民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探索和走出了超大型城市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有效路径,培育和打造了新时代十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上海样本”。

这是如何做到的?市民文化节的创办初衷是什么?十年取得巨大成绩背后的原因何在?昨天举行的“人民节日 向美而生”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座谈会上,组织者、参与者和专家学者纷纷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从中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密码,更有理由相信——未来,以“社会大美育计划”为牵引,这个真正属于百姓节日必将孕育出更多“人人出彩”的新成果,书写更加生动的人民城市文化答卷。

应时代大潮而生,让市民成为真正的主角

吴榕美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

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创办是应时代大潮而生,满足了市民从观众变为展示主角的文化需求。

1980年我进入群文行业,几乎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以后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也深切感受到市民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是单位人,群文的主要工作是培育和助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建设,组织各行业职工和人群中的文艺骨干,组成各类团队,在重要节庆和传统节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以补充专业艺术院团的不足。当时出现了很多工人作家、剧作家、艺术团队,我们的骨干队伍都是年轻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群文学会陆续以不同主题举办全国征文,1995年的主题是“老年文化”。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市级、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道文化站组织的老年文艺团队。当时老年大学课堂还有空座,不像现在一席难求,95%以上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长女性,她们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学艺、交友和丰富退休生活。因此我以“老年妇女文化心态初探”撰文,并在研讨会上宣读,引起一定反响。那一代长者退休后继续工作以补贴家用的人较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文化需求表现还不广泛。

今年两会期间人口专家接受专访时透露,2000年全国老年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比例是49%,现在没有受教育比例是10%,也印证了这一点。

新世纪之初,上半年的上海国际音乐节和下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都设立了群文活动板块。当时的市领导要求上半年主要举办群文创作展评展演,下半年是群文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示,当然在舞台上、展厅里进行呈现的都是优秀群文团队和群文骨干,绝大多数市民是观赏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退休人员结构的变化,市民文化需求也不断变化和提升。

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市民需求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园区内外几十个舞台和展厅,要在半年的时间天天有演出和展览,除了各类艺术院团,很多舞台都由群文团队来支持。特别是每个区承接的舞台,很多社区团队都成为主角,虽然水平有参差,但要登上世博的舞台和展厅,在艺术呈现,服装、化妆,书画装裱,活动现场氛围营造等,都有很大的提高,也由此激发了市民成为展示主体、舞台主角的愿望。

在2012年上半年起草市民文化节方案的时候,从上海社区文化节,到后来定名为上海市民文化节,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市民自己的节日,也应和了那时很多上海市民希望成为被观赏者,或者展示主角的需求。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