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路54号具有“三重”身份 提升厦门文化自信

2021-07-27 09:27:45 来源: 厦门日报

0浏览 评论0

“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第二站,记者与此站的红色守护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林振福,一起走进位于鼓浪屿泉州路54号的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旧址。

历史

革命时期的联络据点

台籍医生开诊所掩护同志

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旧址是一栋砖混水泥结构的二层小楼。

“这里目前有人居住,但在80多年前,它曾是一家私人诊所。”听着林振福的介绍,一段红色记忆铺陈开来。

1932年,台湾人士李应章(李伟光)到厦门后,借了500元钱,在鼓浪屿乌埭角的一所小洋房里开设了私人诊所,命名为神州医院。同年2月,李应章结识了台湾同乡张水杉,在张水杉的介绍下,李应章认识了地下党负责人,经该负责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神州医院也成立了党支部,由李应章作为支部负责人。

这个党支部曾营救掩护过张云逸、方毅等同志。这里也是革命互济会和民武会成员经常聚会的活动场所。他们常常在这里筹集资金,帮助党内有困难的同志。为了支援苏区,革命互济会和民武会成员还四处购买药品和输送医护人员。

当时的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方毅、民武会负责人李纯青经常进出神州医院接头或开会。李应章还遵照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的指示,选送了一批医生、护士到闽西,支援闽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其中就有著名医师肖锡卿。

现状

具有“三重”身份

建筑被整体保护

“泉州路54号如今具有‘三重’身份,被整体保护下来。”林振福说,除了是红色革命遗址外,该栋建筑还是一般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以及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林振福介绍道,这栋建筑门和窗均为尖拱形(也被称为火焰形式),造型独具特色,檐口部分也进行了线脚装饰,建筑整体带有欧式风格。围墙采用了闽南地区常用的水洗石做法。

在泉州路54号建筑周边,环绕的其余4栋建筑也均为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形成了能够代表鼓浪屿整体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群。“这也是泉州路54号被列为历史风貌建筑的原因之一。”林振福说,根据相关保护控制要求,该栋建筑不得变动外貌,建筑保护将以保护群体建筑形成的整体景观和环境风貌为主。

在厦门,历史文化要素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2015年,厦门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依托市规划院成立,成为我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方案实施指导和保护效果跟踪等的“智囊团”。林振福说,当前,围绕“申名”工作计划,市规划院正实施一系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及历史风貌建筑的名录推荐、认定工作,并配合公布、挂牌、保护、修缮、活化等举措。

红色建筑守护人说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林振福:

红色革命遗址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坚持规划先行,树立科学保护理念,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并举,不仅做到单体建筑的保护,更要让其与周边建设整体协调、相得益彰,以守护好厦门的历史文脉,提升厦门的文化自信。

【建筑简介】

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旧址位于鼓浪屿街道泉州路54号。1932年,台湾医生李应章在这里开设了神州医院。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这里为据点,掩护了众多地下同志进行革命活动。(记者 袁舒琪)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