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局一线养路工:热火科技创新

2017-11-07 11:01:27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泉州公路局一线养路工:热火科技创新

罗溪公路站站长郑阳生 苏泽洪/摄

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郑阳生

创新的过程是艰辛的,而成功又会给自己带来极致的喜悦。时而因一个启发引动了思维的火花,时而又陷入深度的冥思苦想,每一次创新的过程,都给自己带来了彻夜难眠,这是陈德清发明创新的艰难历程,也是罗溪公路站站长郑阳生的。

对于发明创造,郑阳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只要有好点子,旧器械也能废物利用,只要敢创造,就会有新发现。”为此,他发明的自动式路肩割草机,是利用废旧的小型的装载车,使得割草坐着也能完成。

从最初萌生割草机创意到开始制作,他放弃了所有的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五一”长假更成为他搞发明的“黄金周”。他找来闲置配件,每天动手研制组装,工作持续了4个多月,一台技术先进的机械终于大功告成。在设备试用期间,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晚上连续加班整改,有时加班到凌晨,早上六点又赶去上班,这样的情况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然而他却没有丝毫的疲惫感,他深知,一项新发明从构思到诞生再到在投入使用,是需倾注发明者的大量心血。在同事杜清洁帮忙下,靠着一股韧劲,一次次的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自动式路肩割草机终于问世,并且还获得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没有留意到的问题,没有不需要改进的细节。不要认为小小的改变不足为道,从而不屑于“为之”,抑或惰于“为之”。创新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创新的心灵,能够从看似乏善可陈、循规蹈矩的工作中找到与众不同的亮点。在当今社会,创新驱动就是战斗力,更是需要细微之处显精神。

郑阳生虽然学历不高,且连机械构造都不甚了解,但他却懂得,理论知识已经成为养路工武装自己不可或缺的部分,空余时间,他常常选择走进教室,自觉拿起书本学习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了工作实践中。理论水平伴随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让他逐步脱离以前半工半农的尴尬形象,开始朝着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形象强力转型,“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对养路事业更加期待。”这是郑阳生的目标。

后记:

随着中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养护行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养护工人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泉州市公路局,我们看到,养护一线的工人们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千方百计努力去学习借鉴,没有高科技设施,他们想尽办法也要自己发明创造。这就是泉州公路局养路工人们的力量,这力量源自于对行业的不变热忱,源自于岗位的高度忠诚,也源自于把路装在心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泉州市公路局局长郭根才表示,在公路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要求公路人善于思考和观察,找到创新的方向,在点滴工作中推动建设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广大公路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为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才能凝聚力量,战胜一切困难,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创造新业绩。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养路工职业技能培训在泉州公路局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养路工从一开始不愿意操作机械设备向主动要求操作机械转变,公路养护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的目标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推进。他表示,“现代公路的养护不可能再依靠‘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从人工养护到机械养护,再到智能养护,‘技能型养路工’将越来越吃香。”

[责任编辑:陈玉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