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泉州中心市区增长极——专访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吴汉宗
泉州台商投资区航拍图 杨喜庆/摄
快与慢的选择
坚守“高起高走”原则
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台商投资区给外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没多大动静,变化不大。其实,吴汉宗书记并不是不会快,而是,他在反思中摒弃低质量的“快”。
2009年8月1日,泉州市委主要领导找吴汉宗谈话,拟派他到台商投资区工作。当时,吴汉宗就明言:去,可以!但有个条件,不能像其他开发区那样,每周一次项目现场会,要求当年开工,当年见效。
不是吴汉宗吹毛求疵,而是他对台商投资区有自己的理解,虽然台商区和中心市区在地理上有江阻隔,但骨子里二者应该是一脉相承、浑为一体的区域,应该一样具备“高起高走”的城市品质。
吴汉宗告诉笔者,其实在这次谈话之前,他曾先后3次考察过苏州工业园区,熟悉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中期建设的有关情况——在最初的1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几乎默默无闻,埋头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久久难见效益,有些着急的苏州曾先后换掉了多位园区党工委书记,甚至还同步建设了苏州新区,招商引资,提升政绩。只是,短短几年过去,两个区域差别一目了然,一个是空间占满,忙着腾笼换鸟,一个是环境优美,高端制造趋之若鹜。
起步之初的毫厘之失,几年之后就可能谬之千里,泉州台商区不能重蹈覆辙。
于是,台商区顶住重重压力,做足了起步之初的基础功课。所以,前些年,泉州台商投资区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动静,没什么变化。因为台商区花了整整2年时间,完成了台商投资区24项规划,多条高标准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海丝公园亚洲园对外开放……
冷与热的背后
“高起高走”带来什么?
正如乐章之演奏必要经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的酝酿才能换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潮一样,台商区沉静了一些时日后,近两年来,开始变得“炙手可热”:
去年投资80亿元的“八仙过海”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落地投建。今年,又引资40亿元,建设日可接待游客数千人的泉州国际酒店。
今年伊始,台商区对临江的白沙片区棚户区进行整体征迁改造。原计划征拆2个村,后来扩大到7个村,9.15平方公里。实力雄厚的中建集团看中这一项目,计划在5年内投资300亿元,在这里建成现代化的国际社区。
为了确保这一社区能树立为台商区城市社区典范,台商区对品质的要求始终从严,明确要求,该区域的设计,得邀请国内最好的规划团队,至少由1名院士牵头,区内地面工建设施的设计也得交给有实力的相关设计集团操刀。吴汉宗介绍,根据规划,这一区域将建设泉州市第一条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包含商业、公共交通、停车场在内的多层地下空间。
无独有偶,占地万亩的百崎湖是泉州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体,借助这眸“城市之眼”,台商区有意将其周边打造成800万泉州人可以共享的“城市客厅”。为此,该区先后投资6亿元在湖畔建设占地1069亩的海丝艺术公园,投资12亿元与泉州五中、师院附小、机关幼儿园等单位合作,联手打造汇集优质教育资源的湖东学园。18亿元的大手笔,走上一圈就是5公里的海丝公园,究竟“砸出”什么样的成果呢?
吴汉宗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3月,区里推出该片区2块各300亩开发用地,仅这2块地的出让收入就近40亿元,不仅18亿元的投资回收了,台商区的手里至少还储备有类似价值的土地数千余亩。或许这正是台商区在每年可用财力仅6亿多元的基础上,在没有超越区域负债高限的前提下,实现全区多年以来高强度的投入的奥秘。
为什么台商投资区总能让精明的商家一掷千金?
“用高起点的定位和规划,可以预见的前景打动投资者,使投资者充分认可台商区的发展理念,充分相信台商区的发展前景!”8年的实践,吴汉宗体会至深。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