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涛:探索古城保护3.0

2018-07-07 11:32:00 来源:泉州企业家杂志 责任编辑:陈玉玲

0浏览 评论0

康涛:探索古城保护3.0

古城办领导与闽南文化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围坐一同交流闽南文化传承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影响。泉州市古城办/供图

可以在古城迷路,但绝不能迷失,

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

2015年底开始谋划酝酿,2016年2月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正式设立。大家注意到,本届政府,不单只提古城保护,更谋划古城发展。

一位既了解古城保护艰难、又了解为官之道的住建部门的官员曾这样议论道,在古城上做文章是很难出政绩的。如果有人不只是为政绩去“碰古城”,那必是很有情怀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肯去做,也才可能做好。

因缘际会,当下的泉州,恰巧有一群这样的人。

2015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康涛转任泉州市长。西津古渡夕阳的余晖,水漫金山的故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一定还深深烙在他记忆的深处吧,要不,初来乍到的康涛怎么会一有空就情不自禁地扎进泉州古城,留连于古城巷陌,直至迷路,不得不找人求助……

可以迷路,却不能迷失,不能因为为政不当,对古城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康涛细细梳理了近30年全国各地古城保护路径,大胆提出了古城保护3.0的新理念。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古城保护,经历过1.0的保护版本,拆旧建新,推倒真文物,建造假古董,这种方式很快被人们否定了;也出现过2.0的保护版本,为了保护古城,赶走了古城街区的原住民,虽然对街区进行了慎重地修缮、保护,结果是只见文物不见人,丢了街区生活的原生态,没了烟火气,更有甚者,古老的街区被嘈杂的商业取代,文物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风致了。

康涛认为,真正复兴的古城,应该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他知道这样的探索并非易事,坦言“可能会失败,我们是在探索别人没成功的”。

无独有偶,时下分管城市建设的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永宁,是百年老校养正中学教师出身,读书人的情怀,也让他对古城情有独钟,他对古城重生的期待是“留形留人留乡愁”。

“见人”“留人”,这样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建筑界最顶尖的专家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2018年5月19日,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泉州开幕。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教授以中产阶级的崛起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阐述城市的发展、人与城市的关系。他指出,当下城市发展发生了三个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的变化,“从人均200美元的贫困社会发展到人均9000美元的中上收入社会,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变了。比如就业,以前考虑的是农民工就业,现在则是大学生就业,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作为一位建筑规划专家,李晓江教授的眼睛更多地盯在“人”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院士也有相同的见解:“全国各地古城保护面临的问题大都一样,我来自西安,西安首先是老百姓的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那里,生活品质提升是必须解决的事情。”

……

专家们的关注点,与泉州执政者的着眼点不谋而合,彼此互动,一拍即合——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院士欣然应允,领衔泉州西街片区“点亮家园”营造竞赛。

泉州西街,街不长,路不宽,却备受关注。自唐列物成街至今,上千年来,街市整体格局几乎没有被破坏过。一边是保护需慎之又慎,不敢轻举妄动,一边是百姓生活有诸多不便,期待改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怎么办呢?2017年,泉州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后,泉州努力寻求古城保护与改善古城群众生活品质的结合点。

此次“点亮家园”行动的思路,就是在市民自愿的前提下,甄选出20栋(座)传统风貌建筑,结合业主需要、国家政策、古城保护等要求,公开征集设计团队,进行设计竞赛。

这是一场竞赛,更是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磨合,期待这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能磨出一个古城风情依旧,群众怡然安居的古城保护3.0。

参与评论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