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手工匠心纯 金苍绣娘用心用情传承技艺

2021-07-30 14:29:53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本期执行:赖小玲 李淑媚

金苍绣源于明清时期,盛行于闽台等地,因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亦称“金葱绣”。应用金苍绣的闽台宗教绣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大纛、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此外,戏服、喜庆绣幛等也应用金苍绣。其中的特种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绣品,采用的也是金苍绣。

作为泉州非遗项目中的一个代表,金苍绣早已融入泉州人的各种生活场景,不论是各种宗教仪式还是喜庆的民俗活动,不论是舞台上的精美戏服还是家中寻常的桌围,金苍绣都为泉州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光芒。

满腔热忱学技艺 针飞线舞显天赋

今年58岁的林秀清,是土生土长的鲤城人。从14岁初学技艺的小绣娘,到泉州金苍绣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与金苍绣足足打了44年的交道。针飞线舞中,提升的是技艺,不变的是初心。回首从艺之路,林秀清依旧目光纯粹,如同多年前那个初次拿起针线的小女孩。

林秀清与金苍绣的渊源,还要从姐姐林秀华说起。姐姐比林秀清大10岁,当时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刺绣厂工作,晚上常常会把一些白天没做完的活带回家做。林秀清总喜欢在一旁围观,看着五彩斑斓的金苍绣品,她心中的兴趣被点燃了,便开始跟着姐姐学习金苍绣技艺。那年,林秀清只有14岁。

学艺之初,正是年少好动的年纪,可林秀清不同,对金苍绣的热爱让她有了异于同龄人的耐心,三尺绣架前,她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林秀清从基础的平绣学起,她学得很快,而且迅速展露出天赋,“只要看几眼姐姐刺绣的手法,不用她教,我自己很快也能摸索出来”。但为了掌握好各种绣法,林秀清还是脚踏实地学了3年,当时尚年幼的她已颇有想法:要学就要学到精,要绣就要绣一生。

1991年,林秀清到锦绣庄刺绣厂任厂长,传授金苍绣技艺。“当时刚进厂里,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绣娘。”为弥补人手不足,进厂第二年,林秀清自创“灌棉技术”,以此提高凸绣效率。以绣龙为例,以前要先用棉花堆缝出龙的造型,再以金线刺绣,而采用“灌棉技术”只需要用布将图案先缝好,再用棉花填充进去,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一改良的技术吸引了更多人进厂学习,巅峰时期,绣工发展到近百个。

坚持手工匠心纯 金苍绣娘声名扬

如今机器刺绣已十分普遍,同样一块金苍绣桌围,通过电脑绘图、机器刺绣,一下子就能生产出十几二十块,而纯手工刺绣,可能需要做足整整一个月。尽管如此,多年来,林秀清始终坚持纯手工刺绣,而且自我要求相当严格,“如果做得不好,也绝不将就,必定会拆掉返工,直到改满意为止”。

林秀清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年,一位台湾商人订了7面“阵头”用的大旗,要求半年内交付。“这种大旗子,面积大,绣工复杂,一面大旗一个人纯手工刺绣得一个月才能完成。”临近交付的那几天,林秀清和徒弟们熬了整整两个通宵才完成。“尽管比机器慢,但手工制作的过程就是创作过程,其中包含的价值就是我们手艺人存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