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秋瑾故居免费对外开放 这是一代女侠的故乡

2021-11-16 11:34:32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说起中国古代担得起“女侠”称号的女性,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花木兰、穆桂英等。在晚清,还有这样一位出生于漳州市云霄县的女性,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她,就是秋瑾。

位于云霄县城云陵镇享堂村(西北路268号)的秋瑾故居已于去年8月修缮完工,免费对外开放。当年,秋瑾在这里出生、成长。期间祖父曾调任别处,秋瑾亦曾随父母外出,但大约在她11岁祖父秋嘉禾调离云霄时,秋瑾方才真正离开云霄。

秋瑾的云霄故居是她一生的起点,也是她最终回不去的远方。

生于云霄的秋家“乖嫤”

秋家本出浙江山阴。只因秋瑾的祖父秋嘉禾(浙江绍兴人)携眷出任云霄厅同知,父秋寿南、母单氏随寓此。

现在我们说的秋瑾故居包括紫阳书院和七先生祠。紫阳书院又称文祠、文庙,始建于1773年,为历代名人讲学的场所。1803年,云霄厅同知李承报为紫阳书院修建了一座学舍。后来,学舍成为奉祀施邦曜、陈汝咸、汪绅文、江环、薛凝度、章辅廷、倪惟钦7位名人缙绅的场所,因此被称为七先生祠。由于七先生祠为官方修建,一度成为临时安置官员家眷的官邸。当时,秋瑾一家就住在七先生祠。

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十一日,单氏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闺瑾,乳名玉姑。据学者考证,依云霄地方习俗,方言称女孩为“嫤”,孩子讨人喜欢称为“乖”,秋瑾本名“闺瑾”,用方言白读“乖嫤”,恰与“闺瑾”同音;而云霄方言中对女孩叫“查瑾”,故取瑾字。

秋家寓居的七先生祠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木石结构,二进一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秋家入住的时候,这座宅子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紫阳书院和七先生祠几经兴废,于2020年8月重修完毕,呈现出古香古色的韵味。故居陈列参照绍兴秋瑾纪念馆的做法,在原来的七先生祠开辟秋瑾史迹陈列馆。走进秋瑾故居,前厅有一尊秋瑾汉白玉雕塑像。堂上放置了清式家具和部分古物,悬挂七位文人和秋瑾的人物简介;堂两侧厢房,一室为秋嘉禾房间,另一室为小秋瑾和父母居住的房间。秋瑾的房间陈列了古式床、古梳妆台、脸盆架等物品,再现了百年前的生活场景;墙上还悬挂一柄宝剑,暗示秋瑾执剑女侠的人物特征。

紫阳书院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总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为单檐硬山顶燕尾脊式土木结构建筑,由前厅、天井、廊房和主堂组成。当下,紫阳书院经过修缮,也焕然一新。从七先生祠侧门可以直接进入紫阳书院,有一大厅设置为讲经读书处。紫阳书院崇祀朱熹和其徒弟黄勉斋、陈北溪,设有铜像。

厅上还有一方残墙被保护起来,是典型的闽南砖墙。据说,明末闽南大地震后老百姓拾起坍塌破碎的地砖瓦砾交垒叠砌筑成特殊墙体,既有闽南风味,又体现了闽南人的智慧。

那么,秋瑾在云霄累计住了多久?云霄县博物馆馆长、三级研究馆员汤毓贤研究得出,秋瑾是11岁真正离开云霄没有再回来,期间前后在云霄住了两回,累计时长是三年零三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她在开漳圣地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中、在充满闽南理学教化功能的紫阳书院度过童年,对她成长为民主战士影响深刻。

为革命殉身的一代女侠

当年的秋瑾和普通的云霄小女孩一样,在宅子里嬉戏游玩,在书院里读书学文。童年时光过得十分轻松惬意,这和她后来的人生轨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岁时,秋瑾被父亲许给湖南王家,21岁结婚,后生下一双儿女。秋瑾内心痛恨腐朽堕落的清王朝,为女子背负封建枷锁而痛心。在这段安居闲暇的时间里,秋瑾广泛阅读了谭嗣同、陈天华等革命党人的书籍,革命思想从此萌芽。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的反对,秋瑾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随后几年里,秋瑾辗转中国、日本学习、教书、闹革命。1905年7月,秋瑾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她慷慨激昂地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密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起义,并承担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她与同志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起义。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的事宣告停顿。不过秋瑾一直没有停下女权宣传工作。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秋瑾回到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怕连累了家人,声明脱离家庭关系。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并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后来,秋瑾又先后到浙江多地联络会党,主持大通学堂校务,以学堂为据点,联络军学两界准备起义。不幸的是,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他的弟弟徐伟的供词牵连了秋瑾,起义的事情泄露了出去。几日后,秋瑾知道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拒绝了同志朋友们要她逃命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没多久,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面对酷刑,秋瑾坚决不泄露任何秘密,仅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诗句应对。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32岁。

(■本报记者 张 晗通 讯 员 郭 扬)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