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暴雨成水城 那些骤挫幸福感的城市规划(图)

2014-05-19 15:25:59 来源: 九个头条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暴雨城市下的交通
  • 城市公厕的规划
  • 城市的拥堵
  • 上班族挤地铁
  • 城市盲道规划

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都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面前败下阵来。初步统计显示,暴雨导致深圳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而究其原因乃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飞快,然而从下面所见的中国城市现状,城市建设与规划似乎跟不上这飞快的节奏。

城市逢暴雨变“水城”

雨季来北京“看海”已经成为了网民们一年一度的调侃话题,而这话题背后颇有一些沉重和无奈。其实不仅是北京还有很多城市都是雨季逢暴雨就变成了“水城”。

一场场的大雨不仅给群众出行造成了不便,甚至造成了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损害。这背后体现了与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陈明曾表示北京的排水系统是从苏联这样的干燥国家学来的,制定的标准很低且不科学。而深圳建市初期也是采用前苏联城市建设理念。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规划初期并不科学,盲目搬用他人经验。而现在城市建设仍有许多问题,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也是弊病之一,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

德国军队在青岛建设的下水道历经百年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经引发热议,且不论当初为何要建设这下水道,单从其因地制宜规划长远就值得我们学习。

公厕建设成盲点

日前,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便溺引发了一场论战,因为公厕太多人排队,小孩母亲选择了让小孩当街便溺。这场景在内地应该不少见,不过大多时候不是因为公厕排队太长,而是根本找不到公厕。公厕建设几乎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盲点。

按全国的标准,每2500至3000人就需要建一座公厕,但是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未达到这一标准。且现状是公厕少,不易找。现在城市建设公厕一大难题就是——选址难,特别是在商业区,因早期没做此规划,而现在要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建公厕已经很难了。

道路的疏导功能差

中国的“堵”成在持续增加,事实上不管道路是宽、是窄,一些大城市都非常堵。反观之香港人口稠密,人均道路仅一尺左右,但在高峰期却不会大堵车,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差别更是城市规划的差异。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大多缺乏对城市功能区科学规划与管理,无序盲目的城市扩张,使人们工作地与生活地的差距不断拉大,强化了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给城市交通带来沉重的压力。

职住分离

虽然职住分离是很多大城市的普遍现象,但不得不承认职住分离体现了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目前城市建设都喜欢把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在市中心,人口到郊区居住,这种“职住分离”的规划布局导致城市建设“摊大饼”及居住点、工作点、活动点分离,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倍增,必然会加大交通压力。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里人过的是“工作在前院,睡觉在后院,上学看病一个院”的生活,许多机关大院、企业大院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活动范围,几乎不会给社会带来出行压力。如今,这种被我国大多数城市抛弃的生活模式,却被一些发达国家重新拾起。在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导“垂直城市”的规划理念。

崎岖的盲道

盲人从不走盲道应该也算是中国特色社会现象之一,甚至有盲人戏称“盲人走盲道就是作死”。中国很多城市都铺设有盲道,人烟稀少的五环辅路有盲道、立交桥下有盲道甚至高速公路旁也有盲道,盲道可以穿树而过,可以在笔直的走道上拐过一个又一个的弯……

中国的盲道可以铺设在很多盲人不会走的地方,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盲道是给能看见的人“看”的,而不是给看不见的人走的。

在不合理的城市建设中盲道仅仅是一项冰冷的指标,而非真正为人服务道路。

(综合《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晨报》、人民网编辑)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