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光阁”的年轻人:“国家之大”难以想象
2016-08-31 07:56:5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0浏览 评论0条
导语
“紫气东来,霞光朝元。”紫光阁,位于中南海的中海西侧,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紫光阁,又是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党建宣传网的名字。紫光阁,也是为无数青年学子所景仰和向往的“高大上”之地。自2014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实施中央国家机关(“紫光阁”)大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中央国家机关实习,体验机关运转状况,了解国家治理体系,进而坚定理想信念、认知国情民情、全面成长成才;同时促进中央国家机关提升在青年学生及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搭建国家公务员与青年学生的交流平台。自此,在每年的火热夏天,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国家机关的业务、综合、党群等岗位上,一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以业务实践、政务观察、特色交流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实习工作。实施3年来,参与部委由5家增至16家、参与高校由5所增至32所、参与学生由38人增至136人。下面,就让我们看看2016年参与实习的学生和导师、参与部委和高校团委一起叙说的“紫光阁”故事……
中国人民银行实习生合影
贾润东(国家知识产权局实习生、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在实习中我有很多思考和感悟,总结来说就是“三大一小”。第一个大是感受到“国家之大”,我负责整理了两个柜子的公文,盖了1000多个归档章,翻看这些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各民间团体等的公文,我体会到保障这个伟大的国家高效运转、人民幸福安康的治理体系竟是我想象不到的大。第二个大是“事业之大”,每一个部委都面向一块国家的事业,每一个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就像一个个小齿轮一样,高效协调的运转才使我们的国家走得更好更快。第三个大是“责任之大”,作为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每一项决策、每一份文件都是指导全国工作的纲领和方向,这份责任重于泰山。而“小”,是指从小事做起,面对国家之大、事业之大、责任之大,我们应该从“小”做起,勤奋努力扎实学习,锻造品格修养德行,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笃实肯干踏实做人。
通过实习,我体会到知识产权事业在国家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事业中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鼓励科技创新、增强发明创造,必须知识产权保护先行。在实习中,我还观察到,国知局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局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坚持学习,无论是学第二外语,还是学新的专业知识。我想,这一方面反映出国知局业务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更反映出以国知局为代表的中央国家机关和部委公正高效、严谨求实、和谐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国家公务人员认真负责、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有着这样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知识产权强国指日可待。
短短的一个月实习已经结束了,但我们与“紫光阁”实习计划的缘分远没有结束,我们与实习导师、实习战友的缘分远没有结束,我们与社会公共事业的缘分没有结束。我们作为全国大学生的代表有幸走进了中央国家机关部委,近距离观察、学习、体会了国家机关工作实务。我们要借这次难得的机会,做好“传声筒”“发声器”和“宣传员”,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利用我们熟悉、擅长的方式传播出去。从小做起,也许就从发一条精彩的朋友圈、微博做起,从写一份高质量的实习总结做起,从开一场成功的分享会做起,就像今年里约奥运会我们的游泳健儿傅园慧一样,用我们的洪荒之力,把这分收获、这分感动传递给千千万万的青年。
刘盛威(教育部实习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过的。”从我第一次走进教育部的大门,第一次参与完成所在司局工作,到第一次在电梯里偶遇教育部长……每个第一次都是对我传统认知观念的重塑。简单的办公会、会议室,朴素的领导干部,饱满的工作热情,温暖的礼貌问候,无论级别高低,凡是任务交接、文件传递都会彼此礼貌回应,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行走的真实,是对道听途说最有力的反击。
在我实习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司的公文运转、文字记录等工作。刚接触时觉得很简单,以为就是一些收发文件、整理材料的工作,然而想要做好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并不简单。每天早上要去报刊室取全司订阅的所有报刊,根据报刊类别、处室情况分类整理配送;每天至少4次去办公厅秘书处、机要室对接公务要件,并根据类别、批示呈送至不同的司领导后转至具体处室,其中不乏中办、国办的机密文件。文件多的时候,我在教育部大院南楼北楼间来回跑了18趟;每天都要登记涉及本司局的文件内容,包括中央领导的批示、教育部领导阅示等;每天要定期回馈之前文件的处理结果,等等。
在工作中,我有两个体会最为深刻。第一,很多事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处理好每个细节着实不易:精准的用词,严谨的标点符号,“短实新”的文风,写作必须要讲究实效,拒绝空话、废话;严格的保密纪律,文件该看的要仔细阅读,不能走马观花,不该看的则坚决不看。第二,文件流转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每次流转都要求责任人签字。以一份政策性文件为例,从初始起草直至最终出炉可能经历了几道甚至几十道的流转,其中包括了各部委司局的反复研修、各省直部门、基层单位的意见征询以及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熔炉再生。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中央部委是以这种极其规范的流程、严格的要求、责任分工明晰的制度运作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全部实习收获,那就是“责任心”。实习导师常说:“遇事要认真,没有一件事是小事;工作没有难易之分,只有用心与不用心。”的确,也许多审几次的一篇文稿可能就节约了整个公文的流转时间;也许随手阻止陌生人的拍照可能就挽救了国家机密的泄露危机;也许在下班时间接听的一通电话就能处理基层的一件十万火急的事。在这里,我越发地感受到责任已经不单纯是一种义务,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敬业奉献、严于律己的文化氛围。作为屹立时代潮流的青年学子,我会把在中央国家机关里体会到的“责任之心”传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分享给身边的老师、同学,让这“责任之心”源远流长。
文化部实习生合影
高雅(文化部实习生、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2013级本科生)
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翻译处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熟悉了文化部的组织构架、外联局工作运转概况及翻译处的工作流程,对国家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作风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了解。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三二一”。
三类工作:严谨细节,扎实高效。我在翻译处负责了三类工作:事务性常规工作、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的前期翻译、大型活动的会务组织。去译研网开会都不敢怠慢,与50余位不同母语的嘉宾反复联系沟通使出了我的“洪荒之力”。在繁杂的各类工作中保障三大类工作圆满完成,需要每个环节的“扎实”和“高效”。经手一件事,就应落实一件事。注重工作的方法、严谨的细节。
两种转变:耳濡目染,脚踏实地。“紫光阁”实习计划搭建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青年学生的交流平台,走进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通过对工作的亲历、亲觉、亲闻,我对国家机关的认识从“道听途说”到“耳濡目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对国家机关公务员队伍认识的转变。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承担着对外文化传播等重要工作,繁多的工作任务、高效的办公效率、节俭的工作作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为中央机关与公务员正名。正是每个岗位、每个人如螺丝钉般不辞辛劳,才使国之大厦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二是我的工作能力有了转变。在翻译处的实习,我切身体会到了“态度”决定做事质量,“条理”和“扎实”保障工作顺利进行。一些重要环节多次核实进度,注重计划和反馈。严谨的工作态度、重视细节的工作作风,保证了工作顺利进行。
一分情怀:以文化人,坚定信念。实习期间,领导和前辈们全身心投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业中,不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打通障碍,力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造一条坦途。在这个开疆拓土、白手起家的过程中,充满了障碍与困难。而我看到,支撑他们毫不犹豫、毫不退缩地坚定向前走的,不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是打心底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信仰,真正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良好平台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信仰,对自身职业的追求,是支撑这群人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原动力。
通过三类工作,让我体会到了两种转变,坚定了一分情怀,受益匪浅。我将把所学、所知、所闻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持学在主动、学在细微、学在严实,尽到敬业之责、律己之责、遵纪之责,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刘瑞生(实习导师代表、国务院国资委群众工作局青年处副处长)
我认为,大学生实习计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社会与校园、机关与群众、跨越年龄与经历的交流进步之“窗”。窗里的人和窗外的人都能互相看一看,了解了解。
对于机关来说,我们从这个窗口看青年同学们的水平、素质、能力、思想,增加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并通过他们来检视我们自身。机关里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但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为数极少,因为有了实习生,我们处就出现了出生于1964年、1974年、1984年、1994年的同志一起工作的场景,有时候都觉得恍惚,感觉很不真实。那么机关干部对90后青年有多少了解?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些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学习如何?本事如何……这些都是疑问。通过一个月的相处、交流,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相比于我们20多岁的时候,他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强大的自信,更平和的心态,有思想,有创意。这与我们平时对90后的认知是有差别的,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同事交流起来,感觉这些同学就像一股清风吹进了我们的机关,让我们消除了一些对90后老旧的、偏颇的成见,也让我们检视自己,并真的会静下心思考和复盘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机关生活和工作方式。假以时日,他们中有些人会成为我们的同事,有些人会成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更多的人会在社会各行各业坚实成长,如何适应新生力量的崛起并与之产生共鸣,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从这个窗口第一个要看的就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结构和运作。中央国家机关在很多人眼中都有神秘色彩,每个单位都看起来高大上,都有武警保卫,很多同学是带着探秘的感觉来到机关的,在机关门口照张相都会觉得与众不同,要抓紧发个朋友圈。同时,社会上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误读也一样是他们所疑惑的,到底是不是臃肿拖沓、效率低下?到底是不是清闲有加,报纸加茶?我想,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他们参加了我们的全局工作会议,参加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每一次发文、打电话都要面对一百多家中央企业,在忙碌起来都要小跑的时候,在华灯初上才走出机关大楼的时候,我想所有的误读和疑惑就再也不会存在。就像陈奕迅一首歌里写到:“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只有有了这样的亲身体会,所有的感情才会放在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那个位置。
杨涛(部委团委代表、国家发改委机关团委副书记)
看到来自全国诸多高校的大学生们,我是既羡慕又高兴。羡慕大家尚未踏出学校大门,就能拥有亲身走进中央国家机关的体验,这在我读书的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接到工作后,我真切感受到这项工作应当做好,可以做好,也必须要做好。我们及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认真考虑了各个环节的安排和衔接。在确定实习岗位时,为确保岗位需求的“零遗漏”,我们做到了全委总动员,征求意见全覆盖。在最大化地为实习大学生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益,扩大了中央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的影响范围。为保障重点工作的“零差错”,召集办公厅、政研室、人事司、机关服务中心和各用人单位召开专题研讨会,专门研究落实实习大学生的入委、就餐、保密教育、宣传、导师配备、来委路线等问题。
在实习的一个月内,我们先后召开3次交流会,并组织大学生到我委品牌窗口政务服务大厅参观学习。大学生们也主动担当起中央国家机关的宣传员,将自身在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辐射出去。9名大学生在我委实习期间,共计写作个人感悟和总结材料36篇,发表朋友圈、微博逾50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今年,各个司局对来我委实习大学生“满屏点赞”,7个用人司局有5个都向我们提出延长实习时间的需求。
我认为,这是中央国家机关展示和改进工作作风的良好契机。很多学生都跟我说:“通过实习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精、严、实的作风,没想到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如此紧凑、如此忙碌,‘5+2’‘白加黑’是常有的事,更别说有喝茶聊天看报纸的闲暇了。”对我们而言,也可以借此机会听取借鉴大学生们的新鲜理念和活跃思维,改变我们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这也可以说做到了“双赢”。这也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渠道,通过和实习大学生的接触,我们感受到这些优中选优推荐来的学生都是思想上进、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能奉献、能力强的孩子。实习使他们真切了解了中央国家机关,也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坚定了来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意愿。这也是中央国家机关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新形势下中央国家机关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服务大局。
尽管只有一个月的实习时间,但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难忘的经历。复旦大学的袁晶同学在我们机关团委实习,我问她为什么想到政府工作,她回答两个字:“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多次提到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想,这分初心既属于从事政府工作多年却依然“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卓越为公”的“老司机”们,也属于刚刚踏入国家机关,怀揣理想抱负,家国天下,仰望星空的“小鲜肉”“小水果”们。
陈永利(高校团委代表、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必须肯定,“紫光阁”实习计划是一个“既叫好又叫座”的项目。叫好是因为服务大局、叫座是因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体现在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青年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凝聚青年是因为就业关乎青年发展以及家庭幸福,是民心工程、社会热点,近年来得到青年学生普遍关注和关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自然成为中央国家机关与青年学生最可信赖的“桥梁”,而启动会、总结会成为我们团组织建设的明证,属于“建团、管团”范畴。所以可以自豪地说,“紫光阁”实习计划是高校共青团围绕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四维格局推进工作的一次成功体验。
“紫光阁”实习计划让我们做到“领着学生跑,而不是跟着学生跑”,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实现了团系统工作“服务与引领的有机统一”。我们设立的岗位、开展的工作、具体的要求、评价的标准,体现我们组织的价值导向和要求,具有很强的“引领”属性。同时,学生需求旺盛,乐于接受,很好地实现了“服务”职能。我们说,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本质要求应该就是“为了青年学生改革我们自己,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引领青年学生”,所以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对高校共青团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带动作用。
既然这项计划如此之好,我们希望,特别是青年学生希望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同时精准对接,我们高校将全力配合相关工作;另外,考虑青年学生就业的主体还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不妨尝试拓展实习计划的领域,我们愿意作为试点高校来承接,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柯宁]
相关阅读
- (2016-06-12)8旬台胞携“80后”子辈寻根 老人怀旧年轻人崇新
- (2016-07-21)何曙光:象牙塔到职场,给年轻人的几点建议
- (2016-08-03)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台湾年轻人低薪,不怪别人怪自己
- (2016-08-10)延迟退休怎么影响年轻人就业?人民日报刊文回应
- (2016-08-19)台湾年轻教师批蔡当局“年金改革”无视年轻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