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三岩”之湖头泰山岩 原乡文化串起两岸情

2014-07-11 11:17:38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泰山岩建筑古朴大气
  • 寺中仍存《屏山公修岩垦田记》碑刻
  • 寺内有大量古石柱基等建筑构件
  • 山道间的古藤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 七世佛雕像如今已十分罕见
  • 这里的观音像并非面向正殿,而是罕见地侧身站立,正对着宝岛台湾的方向。当地人称,这尊观音在期盼着台湾的回归。
  • 历史上,巅峰时期的泰山岩寺僧曾达到百人之众。今天,寺内依然留有古意盎然的老石槽,在静静述说着那段繁华岁月。

登上泰山岩,虽不甚高,但看脚下,岗峦江河,阡陌平畴,依然会生发“天地入胸臆”的豪迈感。再看眼前的泰山岩庙宇,镂拱飞檐,雀替垂花,雍容大度,令人赏心悦目。400多年前,明嘉靖知县汪瑀曾赋诗吟赞“三岩”美景:“院静天花落,泉流地脉分;停杯僧话永,飞雨过松云”。如今,一边观景一边轻诵这首诗,一念之间,风景不转心境转,倒也有些时空虚幻之觉。

七佛春云 妙景如雅画

据陈金星介绍,泰山岩内有“三奇”。一是它的建筑格局;二是七佛殿中的“过去七佛”;三是菩萨殿中那侧身而立的海岛观音像。

泰山岩上设七佛殿,中为菩萨殿,下为显应祖师宝殿,中庭有个放生池,整条回廊恰好100米。左右二廊供祀十八罗汉,殿堂式山门内则是天王殿。东西畔还有钟鼓两楼。寺庙庄严,建筑规整,有浑然一体之妙。

刚踏入七佛殿时,我们有些惊讶,这里供奉着的七尊佛像,尽管外形、动作各异,但偏偏神态却如此相似。一打听,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过去七佛”,即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六位“佛前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伽叶佛)。陈金星表示,中国现有的供奉“过去七佛”的寺庙已经不多,仅剩辽宁义县奉国寺和山西交城县玄中寺等几座,在福建省内,七佛殿更是只有在泰山岩才能参观到。

安溪湖头镇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过去曾有人总结出10处著名景点,并将之合称为“湖头十景”。其中一景便与这泰山七佛有关,名为“七佛春云”。据称,泰山岩半山腰处常有朵朵浮云游动,尤其在仲春季节,山花烂漫,与浮云交织辉映,恰似一幅仙境雅画。湖头先人以七佛如来为人文景观,春云为自然景观,两者糅合,即称之为“七佛春云”景观。

观音“移身” 似唤台湾归

泰山岩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那垂手立身侧站的海岛观音造像。众所周知,庙殿之内正中位的佛像一般都是正面朝向大殿门的,这样可以让人一入殿门便能瞻仰佛像。可是,在泰山岩,我们所看到的海岛观音像,却是侧身而立,与殿门形成45度角,面向东南。甚至连观音像前面的供桌,也是摆成斜向的。这是为何?

据李清黎介绍,这里面还有一段与历史名人李光地有关的故事。清康熙年间,湖头著名人物李光地曾多次上书向康熙举荐施琅收复台湾。然而,康熙帝起初犹豫不决,对施琅并不信任。李光地深信施琅是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遂以举家老小的性命担保施琅前去收复台湾。李光地的二伯父在收到李光地寄来的家书后,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便祈求泰山岩的佛祖观音保佑施琅出师成功。当施琅顺利收复台湾凯旋后,泰山岩庙里的和尚发现观音像竟不知不觉地移位至面向东南,那里正对着台湾方向,于是众人皆传观音显灵前去护佑施琅收复台湾。“如今,台湾仍未回归祖国,这座观音像因此依旧面朝东南,一方面在保佑台湾,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召唤着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李清黎还说,曾经有一位台湾同胞来泰山岩朝拜时,发现这里的观音像与众不同,便询问原委,在听闻这个传说之后,他立即向观音下跪,长拜不起,感谢观音隔着海峡保佑台湾。

原乡文化 串起两岸情

据悉,如今每年都有大批台湾人前来泰山岩参观、访问。在台湾,有着众多供奉显应祖师的宫庙,如台北县泰山乡应化街的顶泰山岩、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的下泰山岩、新庄市西南角的西安岩、桃园县龟山乡邦陂村显安岩等等,它们都是从泰山岩分炉而来。每年,这些村镇的台湾人都会组团返回湖头祖庙续宗,并热心捐资重建祖庙。在台湾,有很多地名都深深地烙上了湖头泰山岩的痕迹,取名“泰山”的乡、村、街道,比比皆是,甚至也有商家直接在招牌上打出“泰山”二字。湖头泰山岩文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共享的一种原乡文化。

民俗与宗教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丰富的传说和故事,更给了我们安心的力量与回顾历史血脉的凭据。泰山岩,过去,名人雅士在此修行;如今,香火依旧袅绕。800多年来的兴替,不仅仅体现出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泰山岩,在安溪湖头的西南隅,已成为一个沟通两岸血脉的重要符号,牵起了海峡的这端与那端。

□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林晴佳 潘焱艳 通讯员李坛/文 记者陈小阳 实习生郭雯雯/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