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名臣康朗敢打“大老虎” 世称铁汉康夫子

2014-08-22 09:32:15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家庙内的康朗塑像栩栩如生
  • 康朗家庙坐落于惠安螺阳镇五音村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 崧洋山上有“飞炉古地”遗迹
  • 菘洋洞曾是晚唐名士韩偓的隐居处
  • 崧洋山上有众多摩崖石刻
  • 陈明中先生在五音石塔上敲出悦耳声响。

崧洋名山 贤士留迹

崧洋山,位于惠安螺阳镇境内,峰峦叠翠,吸雾饮雨,在山中道上满布嶙峋怪石,有八仙围棋、两鹂朝天、神蛙含露、震动风石、叠石奇观等二十四景观,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山。据说,崧洋山上也曾留下了康朗的足迹。

在陈明中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在崧洋山巅找到了一座石砌的宮仔庙,门楣上镌刻“崧洋飞炉古地”几个字,古色古香。庙外大石上有两个凹眼,人们称之为“蟹眼”,用七八尺长的竹竿插入仍不见底。当地村民说,“蟹眼”之水直通东海。宮仔两侧又天生两块大小相近的巨石,相互对峙,左侧的石头上镌刻“祷雨处”三字。据称,古时每逢旱灾,各地农民就会在族长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所有的人都身着白衫白裤,然后由族长口念咒语,向天祈雨。这就是祷雨石的来历。

《惠安县志》载:“在县治南,十二余里的菘洋山,山上有宮仔一间,传说宮内香炉飞入康家,而康都堂生。后磐峰(康朗)殁,炉仍飞去,至今宮仔楮镌字犹存。”看守崧洋山宮仔的陈荣顺先生称,这宫仔就是县志记载的“飞炉古地”,康朗年轻时曾在此地读书,只不过传说中的“飞炉”不知所踪。

据介绍,康朗自幼“有异质,端方凝重”。7岁入塾馆,读书过目不忘。16岁时,他与兄弟在崧洋山结庐读书,常以山景树木为题,作诗写文。康朗曾在书斋中悬联:“懒筑垣墙,恐天地笑人迂拘;大开门户,放山川入我胸怀”。时任御史的惠安人张岳来崧洋山游玩时,见到这副对联,当即认为康朗胸有抱负,定能出人头地。另外,《惠安县志》中还载有康朗游崧洋山诗一首:“春游恣攀缘,狂歌入碧烟。海波晴映日,岩岫暗连天。倦歇村中树,行听石上泉。到来迷所处,赖有小童传。” 康朗毕生著作有《中丞诗集》10卷、《中丞文集》10卷、《止戈成略》8卷、《海内诗文抄》12卷、《温陵文献》16卷等。

螺阳镇人李惠珍还告诉我们,在崧洋山的山腰处有一个古洞,名曰“菘洋洞”,曾有名士在此隐居。在她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这个古洞。洞外皆是碧绿山藤覆盖,如果不认真看的话,很容易错过。洞口很窄,仅能容一人探身而下,洞内据说可容纳两三百人。据说,晚唐著名诗人韩偓曾逃难至此,并隐居于此洞。韩偓还为此赋诗一首:“微茫烟水碧云间,挂杖南来渡远山,冠履莫教亲紫阁,衲衣且上傍禅关。青邱有地榛苓茂,故园无阶麦黍繁,午夜钟声闻北阙,六龙绕殿几时攀。”后人将此诗勒刻于崧洋山石壁上。

五音回响 千古流传

崧洋山下有个五音村,村中有座非常出名的“五音石塔”。据陈明中先生介绍,五音石塔离康朗家庙不远,同样与康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在五音村中找到了这座并不算高大的石塔。只见塔高约三四米,呈立体梯形,由条石堆垒而成。在石塔的顶部,放置着5根宽窄长短不一的大青石,这5根大青石与塔身的基石相比,颜色更深,看上去也更古老。陈明中先生爬上石塔,拿着小石头敲击这5块大青石,居然真的发出了不同的音色。“轻轻敲打,就会有音传出。仔细听,你会听到宫、商、角、徵、羽这5个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音……”陈明中介绍说。

据传,明嘉靖年间,泉州府黎太爷到康朗府第拜访,见康朗宗祠(即康朗家庙)是有“燕子归穴”和“金龟石”的风水宝地,遂起忌心,恐康家日后世代为官,便唆使康朗用“金龟石”打造石塔。康朗听从建议,雇佣工人开采“金龟石”建造石塔。没想到,造好的石塔上的青石竟能发出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的声音,清脆悦耳。

作为惠安历史名人,康朗一身正气,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不怵权贵,敢打“大老虎”,这也使他公正廉直的声誉如同五音石塔发出的袅袅清音,必将回荡千古,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