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集镇永春五里街史话 说说古街曾经的繁华(组图)

2016-01-18 15:50:15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林志恩

永春县五里街古集镇,是全县最悠久的商贸市场。《永春县志》称,“民国初以其地距离县城五华里而改称五里街,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带货物集散地,繁荣盛况为全县第一,也是闽南著名集镇之一。”

闽南古集镇永春五里街史话 说说古街曾经的繁华(组图)

长长五里街(蒲远宝 摄)

古代五里街市场的形成,是由当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有道人忏说,永春“五百年前水漂流,五百年后县昇州”。远古的桃溪平原,遭受洪水冲刷,河道经常移动。唐以前,溪水曾经临近现在的仰贤和环翠,后来向南移,目前的县城和儒林在远古时代都曾经是溪床和溪埔。现在县医院及西门、体育场附近一带的地名仍叫做“溪洲”。

宋开宝二年(969),县署从魁星岩麓移到现在的县城,多次加固建了护城坝,城西的溪埔(现儒林)也陆续成为旱岸。过去的溪水大又深,《县志》述:宋代“晋江东溪从泉州至石鼓潭可通舟楫。”那时,溪洲天妃宫岸边、邀祠宫后、真武佃等分别成为行舟码头,是商船靠岸装卸山海货物的地方,并在县城西渐兴官田市,“成为永春、德化货物交换的集散地”(见县志)。这是永春最早的集市。

由于经常遭洪水泛滥,官田市东段被冲毁,后来商船直通到地势较高的西安许港,天然的集市逐渐西移到离县城五华里的地方。《县志》又述:“清同治三年(1862),建丰岑头街”。市场比较集中,街道2—3米宽,地面用卵石铺成,肩挑运货,商品还是非常丰富,吸引了远途的客商。现存的“海客巷”成了山海货物交流的历史见证,至今还有许多店铺一直保留古街建筑和卵石铺路的风貌。

历来五里街集市变迁情况:

1、义烈殿至现一中边的崙中岭,是宋元明以来的“官田市”。东段水毁后仅存现一中边“小车路”地段。县志记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建梅峰书院”,官田市范围缩更小,逐渐向西移,慢慢在西安丰岑头形成市场,到了“清同治三年(1862),建丰岑头街”。

2、1917年,街道失火,烧毁店面34间,灾后扩宽街道建成九米宽的路面,可通大车,名叫大同路,俗称中街,非常繁荣热闹。“丁”字街以东至天妃宫称为街尾。

3、1920年,从“丁”字街经华岩室门口,又建新街,到西安桥,名叫民生路,解放后叫西安路。

4、六十年代,五里街农贸市场在“丁”字街头,现电影院门口。

5、由于市场容量不够,1987年,又在西安桥畔新建目前的农贸市场。

五里街名称历来变化:

1、宋元明时期称官田市,位于县城西。

2、清同治元年(1862)称丰岑头街,位于西安。

3、民国时期称五里街,行政上归西安,设西安镇,辖西安、华岩、儒林、遐陵四个乡。

4、文革前称五里街公社,而后改为五里街镇,辖十一个村居(社区)至今。

(本文摘自《闽南古镇五里街》(2007年))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永春五里街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为“闽南商贸重镇”

永春五里街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为“闽南商贸重

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3月20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第二批11个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确定...更多

2017-03-27 16:19:05

永春76岁老人伤心家人不管他 喝农药轻生幸获救

明天就是元宵团圆的日子了,可是在永春五里街镇溪滨路,76岁的郑老伯却有家不能回。因为“家里没人...更多

2015-03-04 10:11:21
永春大羽村“卧虎藏龙” 乡村游叫好还想叫座

永春大羽村“卧虎藏龙” 乡村游叫好还想叫座

一进入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立即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鹤拳文化。据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茂霞村、塘...更多

2014-06-23 17: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