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河南讲话出版:脱裤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
新华每日电讯:本书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黄书元:对这本书,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厚重”,它最大的亮点是全景式地记录了李长春同志和河南省委一班人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拼搏进取、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书中内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反映了长春同志宏大的战略思维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很多论述都精彩独到、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饱含着长春同志对中原大地的深情厚爱,对河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邃思考和积极探索,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尤其是河南与内陆省份改革开放历史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对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步伐也具有借鉴意义。
新华每日电讯:书中聚焦20世纪90年代中原人民“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历程,这一时期有哪些值得人们特别注意之处?
黄书元: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人民团结奋进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缩影。本书反映了李长春同志和省委一班人,团结带领河南9000多万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河南省情,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河南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砸碎套在脖子上的贫困枷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河南的奋进史,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历史。
从历史纵向看,20世纪90年代是河南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书中聚焦的这一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这是从“左”的思想影响和小农经济旧的意识束缚,向树立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
其次,这是从落后的农业省份,向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河南的发展,是在始终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前提下,走出了一条“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的农业省份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针对河南缺乏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大型城市的状况,一手抓沿黄城市群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一手抓县域经济,培育经济强县,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第三,这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不断对国内国外双向开放转变的关键时期。河南地处内陆,既没有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也没有边疆省份的沿边条件,只能走发挥“中”与“通”优势的开放路子,通过实施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二十项振兴工程,大力建设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形成了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的开放格局。
第四,这是由贫穷落后状态,向解决温饱、迈向小康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富民工程”,逐步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河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
第五,这是从过去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形成的不团结和内耗状态,向形成“团结奋进、振兴中原”良好氛围转变的关键时期。始终强调一要团结二要工作,倡导讲团结讲大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推动河南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河南的落后面貌,而且为后来的崛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河南,可以说,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所以才特别要奋进、特别要奋斗。书名中的“奋进曲”,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这一时期的工作不是舒缓的协奏曲,而是激越高亢、催人奋进,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干劲十足,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打破桎梏思想的条条框框,勇于改革创新,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奋进曲”。要研究河南这一阶段的发展,研究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亲自审定所有文章,修正不准确的数字差错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