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河南讲话出版:脱裤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

2016-03-21 14:53:22 来源: 新华网

0浏览 评论0

新华每日电讯:长春同志对本书的编辑有何要求?他亲自参与了哪些编辑工作?

黄书元:长春同志给文稿编辑组提了三条基本要求:第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当年的文稿要原汁原味地呈现,除订正讹误、重拟标题外,不得进行裁剪或改变原意。第二,内容全面、突出重点。第三,取舍有度,可读管用。

他对本书十分重视,很多工作都是亲力亲为,还专程去河南向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朋友征求书稿修改意见,亲自带文稿组和出版社相关人员去郑州、洛阳、三门峡等他工作过的地方实地考察,以增加他们对河南改革发展历程的感性认识。

这本书从编辑启动到今天正式出版,前后调整完善了8次,真正是数易其稿。所有拟选文章,长春同志本人都亲自审定,每版样书,大到标题修改、提要总结,小到人名地名订正、数字订正、添加注释,他都亲自动手直接修改或批示文稿组完善。比如书中《开放的河南欢迎您》一文中提到,河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样书上,可能是录入错误,印成了“16.1万”。这一疏漏在编辑时未被发现,是长春同志审阅时发现,直接修改在样书上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新华每日电讯:书中照片十分丰富,这些照片是如何选出的?书前彩插除了长春同志的工作照,还有以“奋进的河南”为主题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又是如何选出的?

黄书元:书中选用的159张照片,实际是从3000多张备选照片中经过多次筛选精选出来的。这些照片有的是长春同志本人留存的,有的是各方面提供的。特别是一些长春同志下基层的照片,是从基层单位甚至是村一级找来的。比如,长春同志到岭后村考察旱情的照片,就是村民保存并提供的。照片选用的基本原则是文图相配。很多照片都非常生动,与文章完全契合、互为补充,比如:第56页“李长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手稿”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长春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亲笔撰写了近30页的体会文章。

“奋进中的河南”这组照片,既有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一拖集团,又有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原大地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郑洛高速公路、新郑国际机场和新世纪以来取得新成就的郑东新区、郑州陆港空港等。选取这些重大历史成就的照片,是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展示河南人民承前启后、持续奋进,不断创造辉煌业绩的里程碑。

“他只收下了一瓶‘幸福井’的井水”

新华每日电讯:阅读中,哪些内容给您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黄书元:书中有一个“幸福井”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1991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贫困山区新安县北冶乡岭后村一口几近干涸的井底看到一个老太太用秤给排队的村民每人分1斤2两的浑浊泥水作为生活用水,那个场景当时就让他落泪,当场决定拨付19万元打一口井,又当场安排省水利厅调集水文地质专家勘察水源,给中原油田打电话求助钻机,强调:“你们要日夜兼程,合理安排,春节前一定要让群众吃上清水煮饺子。”1992年农历腊月十四,机井落底见水,岭后村多年来的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不久后,李长春同志再次来到这里,吃到了村民们端来的清水饺子,挥笔题词:“幸福井”。一个省长,心里始终牵挂着一个偏远山村村民的吃水问题,这样的故事怎么不让人感动!

去年,本书书稿征求意见期间,长春同志带领文稿组专程到岭后村看望那里的村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眼含热泪围着他问长问短,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他只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共产党,是党派我来工作,为大家服务的。”临别时,村民们自发地送他土特产,他只收下了一瓶“幸福井”的井水。当时我们出版社编辑也在场,那个场景真的非常感人。

新华每日电讯:从《文化强国之路》开始,长春同志的著作中总是不乏“金句”,这次又有哪些值得人们注意的“金句”?

黄书元:很多!和前两本著作一样,书中的“金句”随处可见,比如:“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不启动‘总开关’一切都谈不上。”“就是脱裤子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脱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发展,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们还是要按共产党的规矩来交往,决不允许搞腐朽庸俗的那一套。今天不好意思拒绝,就是为明天挖掘‘坟墓’。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守住三条高压线,就是在政治上不能走错路,在经济上不能揣错兜,在生活上不能上错床”……这样的“金句”实在太多了,希望广大读者朋友用心去发现。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