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回厦门大学开讲《文明与信仰》 展现幽默风趣

2016-04-08 08:57:39 来源: 海西晨报

0浏览 评论0

孔子也好,孟子也罢,都知道人人变成尧舜是不可能的。因此,基本要求是守住底线。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你拿德去报答怨了,请问又用什么报答德?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什么叫“以直报怨”?学术界众说纷纭。我理解,至少是不要“防卫过当”吧,却也犯不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中国只有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没有宗教信仰。外来宗教最吃得开的是佛教,也因为佛是人,不是神。甚至就连释迦牟尼被称为“佛祖”都具有中国特色,因为我们讲究的是叶落归根和认祖归宗。

昨日上午,作为厦门大学九十五周年校庆重要学术活动之一,近段时间“闭门谢客,几乎谢绝一切活动”的易中天回到厦大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文明和信仰》。

据主动请缨当主持人的校长朱崇实介绍,易中天教授最近正在艰苦著书———《易中天中华史》,这部著作共计36册,目前已完成15册。而母校九十五周年庆,学校邀请他回来给同学们做讲座,易中天很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易中天自称此次演讲是非常严肃的学术演讲,但是在整场演讲中,其通俗风趣的风格,引得学生们开怀大笑,不自禁给予数次雷鸣掌声。

易中天的开场白,从厦门大学的校庆日子说起。他说,厦大的校庆日子真是好,两天前是清明节,是中国感恩节;再过两天,则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情人节。而现在大家过的七月七,其实是劳动节。“前两天,清明节,我们感谢祖先;过两天,参加校庆,感谢母校;两天后,情人节,所以,散会后,诸位就去谈情说爱吧。”

不对吧?中国情人节不是七月七吗?对此,易中天表示:错!这是没文化的人在误导群众。易中天告诉听众们,牛郎织女的故事,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因此在这天要进行劳动技能的竞赛,叫乞巧节。三月三就不一样。暮春时节,植物发芽,动物发情。所以周代规定,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到河边踏青,合法地自由恋爱,私定终身。读一读《诗经》中的《溱洧》就知道,女孩子看中哪个男孩,就会邀请他一起到河边去玩。如果两人情投意合,还会相互赠送芍药花。显然,三月三是情人节,七月七是劳动节。言归正传,易中天开始论述起他对文明和信仰的看法。

观点1

中华文明有三个唯一、三大精神

在易中天看来,中华文明有“三个唯一”,即第一代文明(古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他特别强调,这只是在陈述事实,并不做价值判断。易中天认为,无法产生坚定的信仰,源于中华文明有三大精神。一是人本精神,从文字诞生之初就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只有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才有清明节,才要落叶归根。二是现实精神,即要管用,所以常听有人在做一件事前,爱问“有什么用啊?”三是艺术精神。

观点2

中国人有信念,有核心价值

中国人没有信仰,似乎非常可怕?易中天并不这么认为:“没有信仰没有那么可怕,没有就没有,我们还有别的。”

易中天认为,中华文明无信仰,但有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缺信仰,所以出现地沟油啊、毒奶粉啊,我就要告诉他了,你太抬举这些制假售假的了,他们根本就没信念。”

没有信仰的人怎么办呢?易中天给了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他解释说,什么是底线?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往上一个层次,叫做“利己利人,互利双赢”。只有每个人都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才能做到“我选择,我负责”。

观点3

中华文明像水,不断吸收兼容

在互动环节,有学生提问,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别?“中华文明像水”,易中天说,“我们的中药要用水来煎,药方中的每一种药材都有不同的药性,但放在一个中药罐里拿水来煎,就可以变成一道可以治病的良药。再比方火锅,什么都煮,煮了却互不串味,都好吃,这就叫和谐包容,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易中天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从第一代文明延续至今,就是因为它像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兼容并包,但本质不变,还是中华文明。“故天下皆能与之相和,这也是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4

道德教育很琐碎,要讲细则

在互动环节,有人问:“道德教育怎么做?”易中天表示,道德教育是很实际很琐碎的,空谈大道理没有用,要多讲细则,从小事做起。

他举例说,以前他上课时,有两道铃声,一个是预备铃,这时老师必须站在教室门口了,第二道铃响起后,老师步入教室,班长喊一声“起立”,同学们一起站立来向老师鞠躬,说“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

易中天认为,上面这一细则虽看似平常,但却是一种仪式感,有些社会制度、道德的建立,是需要仪式来加强的。

花絮

不但要说

还要唱曲子

回到厦大的易中天显然心情不错,整场讲座下来,他讲着讲着,就会来首曲:在把《诗经·溱洧》称作“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时,唱起了《花儿与少年》;在说到“什么是禅宗”时,唱起了电影《少林寺》主题曲《牧羊曲》;谈起人生苦啊,又唱起了电视剧《武则天》片头曲《人之初》……他一唱,台下学生们自发为他打起了拍子。

火爆互动

学生抢着提问

虽说讲座9点开场,可8点半,建南大会堂就座无虚席,保安甚至都有些抵挡不住还要往里涌的学生,因为此时的走道已都站满了人。余下的人,只能站在窗外往里探着头。

在互动环节,学校还帮忙连线翔安校区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向易中天提问。不过,不少热情的学生已从翔安“杀”过来,为了抢到提问的机会,直接大声嚷嚷着自报起家门:“翔安校区来的”,可这边刚有人这么喊,那一头就有学生也叫上了:“易老师,我们是漳州校区的”,再往后,还有人喊上了:“我是人文学院的,易老师母院啊”……

温情讲述

寻根故事

讲座中,易中天谈到了央视《客从何处来》栏目、深情讲述了自己参与节目,寻根的故事。这个节目从一份200多名易姓人士的死亡名单开始,追溯易氏家族的历史。无论是易家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族人,还是幸免于难的易家40多口人的经历,抑或是精通诗文却科举之路不畅的曾祖父易翰鼎,都给了易中天足够的震撼和感触。晨报记者许蔚菡

[责任编辑:黄如萍]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