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五问毒跑道:13年前就预警 为何现在更差了?
2016-06-13 17:57:55 来源: 新华社
0浏览 评论0条
施工,还是施毒?
过低的价格带来了劣质的产品,也带来了劣质的施工。
新华社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工承包人。他介绍,目前都是低价中标,谁价格低谁就有优势,同时中标还要看有没有关系,有的经过几道手层层转包,到实际上的施工方手上已经利润很低,只能用劣质原材料。
“以前投标需要体育场馆施工专业承包资质,2014年底这个规定取消了。现在招标会招建筑商来,房建市政大企业中标,又转包给其他公司。目前这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价格越来越低,转包的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差。”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说。
2001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制定发布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三种级别承包资质,塑胶场地工程需由专业资质企业承包建设。这项规定于2014年被取消。中标企业在中标之后,招来的施工队伍并不一定具备专业资质,施工过程存在不少瑕疵。
陈晨表示:“国内能安装预制型的(施工)队伍,大概30个。安装聚氨酯的队伍,3000个都有。而实际上聚氨酯跑道由于要对原材料进行现场调配,对施工队资质的要求更高。所以这就很不正常。”
利润空间很低的中标价格,鱼龙混杂的施工队伍,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添加。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集团董事长赵文海表示,为降低成本,不少施工方在铺设工程中大量添加苯类等有毒物质。
陈晨认为,聚氨酯跑道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好控制”。由于原材料需要现场混合,再进行铺设,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对胶水调配比例、温度、湿度等施工要求较高。即使原材料商卖出的双组分胶水、黑色颗粒等都是合格的,工程商仍然有可能在施工时不严谨导致出问题,或为了降低成本加入其他垃圾材料和有害物质。
而《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指出,对于风险监测源的分析发现,塑胶场地的苯、甲苯、二甲苯、甲醛和TDI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来自胶粘剂、溶剂、黑色颗粒等原材料,而施工方为了节约成本,违规添加含有甲苯、二甲苯的有机溶剂,是劣质塑胶场地“有毒”的首要原因;另外,不科学的配方和施工工艺等,也可能导致有害物质的超标。
重庆一位基层校园足球教练告诉记者,一些学校的塑胶跑道天气一热味道十分刺鼻,连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
为何天一热就出事?根据长河集团提供的资料,首先有些物质会在强光、高温下分解释放有毒气体,比如短链氯化石蜡分解出氯化氢。其次,据陈晨介绍,温度高时,TDI、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挥发得更快。
“毒跑道”为什么检不了,查不出?
校园塑胶操场、跑道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记者采访发现,相关标准制定和修订相对滞后,无法完全保证校园塑胶操场、跑道质量。
业内人士表示,正因为目前没有严格对口的安全环保方面的强制标准,一些跟招标方关系好的工程商,就会建议对方把自己手中已经满足的标准列入招标条件,达到自己中标的目的。
严格来说,在聚氨酯跑道铺设的施工前、中、后都要进行检测和监督。但在招标、施工环节相继“沦陷”后,最后的验收环节也多半是走形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工承包人透露,在施工过程中,只要铺得平整,视野效果好,质量方面甲方一般也不会说什么,验收基本都会通过,不用送检。即使要送检,送检的样品和实际使用的也会不一样,而且专业的检测机构很少,一般位于省城,送检耗时费力。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地教育局分管基建的副局长对记者坦言,2015年之前,塑胶跑道的工程验收从未包括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检测,验收内容仅为跑道厚度等内容。2015年,江苏等地相继曝出“毒跑道”事件后,各地增加了塑胶跑道挥发成分的抽检。这位副局长表示,这个地区的抽检率为50%。
业内人士介绍,校园操场建设目前普遍使用或适用的两项国家标准是GB/T 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和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规定了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重金属(铅、镉、铬、汞)这些有害物质的限量。
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表示,目前广泛被提到的国家标准,都不是强制性的标准,T代表推荐;且国标2011版实际是在1993年国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而形成的,“很少这么大时间跨度不更新的,一般要几年更新一次”。
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集团董事长赵文海认为目前国标已经“不够用了”,比如对于氯化物、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没有规定,需要与时俱进。
陈晨说,去年“毒跑道”事件爆发之后,由深圳市教育局委托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广州同欣等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成员也参与了起草。这是国内首个塑胶跑道工程建设标准,在今年3月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目前处于试行阶段。这个标准主要在GB/T 14833-2011基础上,扩大了有害物检测范围,引入了对多环芳烃、短链氯化石蜡和TVOC等限量标准,并且对进场材料、施工过程、跑道成品都要进行检测和监管。
据介绍,深圳标准还明确规定了哪一项不合格要怎么处理,比如重金属超标必须铲除,TVOC超标则可以放置一个月再检测。
对于检测的监管,赵文海无奈地说:“现在的送样检测广受吐槽,因为送样检测报告有可能作假,送去的样本未必是实际使用的东西。应该是原材料检测,做完后现场检测。”
部门之间监管职责不明也是“毒操场”验收环节形同虚设的主因。一位厂商表示:“塑胶跑道的监管确实有点三不管,教育部门说我不懂,属于体育部门;体育部门说学校的事情怎么会跟我有关;质监那边说你们这属于基建,走的是基建招标,不是货物采购,不归我管;住建部门又说,你这又不是房子,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陈晨说,这些年来,由于监管不力、归口管理模糊、片面追求低价、没有对口强制标准等问题,情况比以前更加恶化了。“确实需要警醒,并进行严格监管。”
更为重要的是,在多地集中出现“毒操场”事件后,却鲜有人被问责。一位业内人士说:“去年‘毒跑道’的事情,最后说来说去都是材料的事,招投标本身没有追责,违法成本太低。”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