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从“为官四要”到全面从严治党

2016-06-29 10:06:18 来源: 福建日报

0浏览 评论0

营建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的源头,把党和人民公认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是事关治国理政、事关民族复兴成败的关键问题。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坚持“五湖四海”。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剖析“‘芝麻官’千钧担”“为官四要”,忠告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他倡导“功成不必在我”,深刻揭示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急功近利倾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91年9月13日,他在福建日报发表《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专门阐述自己的“人才观”,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概括该如何识别人才、荐纳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十八大以后,围绕如何培养、选拔好干部,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他明确了新时期的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对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强调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些标准和导向,都构成“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核心要素。针对干部选任中“唯分、唯票、唯GDP、唯年龄”的倾向,他强调用干部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打破论资排辈,改进考核方法。

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构建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我省多措并举——

施行全国首个针对省直单位主要领导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方法上大胆创新,除省委全委会测评和评议外,还采用本单位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增加个别访谈、旁证考察等环节,并集中征求纪检监察、信访效能等单位的意见,最后进行综合研判。一位省直单位党委书记表示:“这样的考核民主、科学、全面,提醒我们不进则退,督促我们扬鞭奋蹄。”

另一项针对省管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制度创新,则突出“功夫在平时”。每年确定1-2类部门或1-2个专题进行考核,每年筛选10个班子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了解情况,提高考核准确性。“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班子、干部日常情况了解不及时、考核不深入、应急走程序的问题,有助于把干部考准考实,充分调动干部踏实干事的积极性。”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我省运用一系列创新制度,筑起选人用人的“防火墙”——

对拟选拔任用的省管干部采取“两个提前”的办法,通过建立平时考核制度、定期分析干部制度等方式,提前掌握干部的基本情况和一贯表现;在提请省委讨论决定时,提前征求分管省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意见。

省委组织部对省管干部做到“四必谈”:省管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谈1次;拟提拔、交流、免职、退休的省管干部必谈;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省管干部必谈;要求约谈的省管干部必谈。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干部进行了谈心谈话。很多干部认为,个人的想法和诉求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组织反映了,情绪稳定了,积极性高了,同时也可有效防止托人情、打招呼、跑官要官。

开展“7+3”专项整治,完成“裸官”和领导干部企业违规兼职清理整顿;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专项整治,两到三年内将基本消化完成;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抽查核实工作,全省共抽查核实省管干部1300多人。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实践是培养干部的“练兵场”,也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我省大力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2014年启动“3个100”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程,选派100名“70后”县处级干部到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100名县乡干部到省直单位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从省直单位选派100名处级干部和20多名“80后”博士到基层挂职。开展省管后备干部集中调整,推荐800多名省管后备干部人选,目前正抓紧分类建立省管后备干部信息库,实行组织掌握、动态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百人计划”、特支人才“双百计划”、台湾引才“双百计划”、名校优秀毕业生人才引进政策……我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纳英才,为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

有没有选对人、用好人,群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干部群众对省委干部选任工作总体比较满意。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