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机近期密集试飞 机动性能卓越碾压四代机(图)

2016-10-08 12:50:52 来源: 观察者网

0浏览 评论0

上周,一组歼-20战斗机低空特技飞行动作视频出现。进行试飞的两架歼-20战斗机中一架涂着黄色底漆,另一架则是灰色的空优涂装。

歼-20试飞照

最近关于歼-20已经列装部队的传闻很多,在官方正式宣布之前,我们也无法判断这些传闻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不过可以推断,首先装备歼-20的,应该是负责我军新机型教材编写、战术试飞的空军某试训部队。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歼-20表演了卓越的低空飞行性能,尤其是盘旋半径极小。某种程度证实了之前关于歼-20某些机动特性可与美国F-16A相提并论的说法。

其实战斗机的机动性能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只有“二代机”、“三代机”(按照现在流行的分代说法,分别对应米格-21\F-104和米格-23\F-4)强调高速性能,机动性不行;“四代机”则是机动性突出。这样非常概略的说法。

其实这问题太复杂,其实“四代机”由于发动机性能好,其高空高速性能不仅不会比前代差,反而很大程度上是优于“二代、三代机”的。只不过,多数第四代战斗机强调亚音速格斗性能,因为这是80年代大部分空战实际发生的情况。

早期的四代机,如F-16A等还强调稳定盘旋率,因为这是进行机炮格斗或者当时短程空空导弹攻击所必须的动作,要能够稳定跟踪敌机一段时间才能开炮或者发射导弹。

但到了四代机后期,如歼-10、阵风、台风、鹰狮这些鸭翼机就变成了强调瞬间盘旋率,也就是说在仅仅持续一两秒的时间内能够迅速转过很大的角度,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格斗导弹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只要能够把机头对准敌人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达成发射条件。

而到了五代机研制的时候,美国人提出了“超机动”。

“眼镜蛇机动”示意图

很多普通人理解的“超机动”,就是当年的苏-37,后来的苏-35表演的那种,在天上几乎毫无限制的随便转来转去的动作。从苏-27的“眼镜蛇”动作开始,后来又有了“钟摆”、“法轮”,乃至F-22、苏-35等机型表演过的“落叶飘”。这些动作实际上就是“过失速机动”,即飞机在速度非常低,机翼几乎不产生足够升力,气动翼面也几乎无法正常提供操纵力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出色的机体气动设计,配合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来保持对飞机的控制。

然而这些机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实至今仍众说纷纭。不过,在美军F-15和印度空军苏-30MKI对练的时候,就发生了令人尴尬的一幕。

苏-30MKI

印度飞行员经常急于利用苏-30MKI的推力矢量喷管,强行做出极短时间内迅速将机头指向美军F-15的动作。

但在经验丰富的美军飞行员眼中,这几乎就是自杀性的,因为“超机动”其实很难形成“绝杀”,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捕获目标,仓促间发射的格斗导弹并不能保证击落敌机。而做出了这样的动作后,速度极慢的苏-30MKI必须进行俯冲加速,此时不能做任何动作。毕竟它不是“超时空要塞”里的变形战斗机,速度再降低的话它不能变成机器人站在地上啊……

二次元和三次元毕竟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别,现实中的战斗机不可能随便做出动漫中的那些华丽动作,就算印度人再能歌善舞,也出不来能让飞行员超越空气动力学的歌姬啊。

这种情况下,苏-30MKI几乎就变成了“桶里的鸭子”,完全只能等死,此时美军F-15用机关炮都可以轻易将其击落。

在几次对练之后,印度空军也学会了不在空战中轻易使用过失速机动了。

对于五代机而言,真正让它们在现实的空战中占有优势的,恰恰不是这些低速动作。五代机在机动方面最大的,压倒四代机的优势,恰恰是高速性能。

这不是二代、三代机那种仅仅是直线飞到高速,转个弯速度就会迅速降低到音速以下这样的“超音速”。五代机时代,战斗机可以在音速以上进行相当紧凑的机动而速度不会降低到音速以下,这就是所谓“超音速机动”。

“超音速机动”一方面需要气动设计上的优化,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大推力的发动机。

五代机都采用了武器内置,一方面是提高隐身性,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携带武器情况下的飞行阻力。这方面四代机最典型的糟糕例子就是波音F-18E\F“超级大黄蜂”,该机的主挂架与飞机飞行方向有一定的角度,结果挂架本身变成“减速板”,该机在挂载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变成亚音速飞机——这一点无法和采用半埋式挂架携带导弹的F-14“雄猫”相提并论。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