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公安厅厅长落马 被查前进办公室就锁门
2016-11-30 15:31:13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0浏览 评论0条
原标题:秦玉海:河南“官场地震”第一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明 李志全
本文首发于2014年10月23日总第681期《中国新闻周刊》
不出所料,十八大后,河南落马的第一个省部级高官与警界有关。
2014年9月21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布消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秦玉海 资料图
相比于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人们对秦玉海更为熟知的角色是河南省公安厅原厅长,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9年,且争议颇多。多位与其打过交道的官员说,此人做事独断专行,十分傲慢,“有点像他的东北老乡王立军”。
有媒体称,秦玉海落马与郑州夜总会“皇家一号”有关。不过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秦玉海落马的原因或仍是集中在用人提拔、收受贿赂等方面,与“皇家一号”关联不大。此外,秦玉海早年在石油系统供职,后转入政法系统,均与已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有交集,二者或存在关联。
从钻井工人到副省级高官
9月21日,中纪委将秦玉海带走。随后,秦玉海在省人大的办公室被查封,两张河南省纪委的白色封条,交叉贴在门锁位置。河南纪检系统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秦玉海案由中纪委办理,河南省纪委只是协助,因此知情人很少。
河南省人大多位官员介绍,秦玉海落马后,省人大内部会议上只提到两次。一次,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宣布秦玉海被调查,同时任命刘春良接替秦玉海的职务。另一次是在处级干部会议上,传达纪委文件精神时,与会领导提到秦玉海,提醒与会人员引以为戒,但也只是匆匆带过,“领导们都很谨慎”。
河南人大机关有一个微信群,其他高官落马时,都会有人讨论一番,但对于秦玉海,没有任何人讨论。“表面上看很平静,像什么都没发生。”省人大一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实际可能因为‘各怀鬼胎’。”
秦玉海今年61岁,出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高中毕业后,上了大专。他早年曾在大庆油田当钻井工人,后到共青团和石油系统任职,历任大庆团市委副书记兼石油管理局团委书记、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等职。1987年到1997年,他一直在黑龙江共青团系统工作,先后担任党组副书记、书记等职务。1997年2月,秦玉海成为鹤岗市委副书记、市长。
河南省一位副厅级官员回忆,1998年,中组部从全国挑选了一批年轻的地市级领导干部异地交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厅级干部跨省大交流。当年45岁的秦玉海就在其中。他被调至河南省焦作市任市长,两年后成为市委书记。
当地干部还记得,秦玉海刚到时,操着一口浓重东北口音说:“异地交流天地宽。”
头顶光环来到河南的秦玉海,6年后,升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长,主管政法,兼任河南省政法委副书记、河南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以及武警河南总队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辉煌时期,长达9年。
“秦玉海在河南算是外来户,能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一干就是9年,非常不容易。”上述副厅级官员说,“秦玉海的特点是胆子大,十分敢干,因此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那些年,秦玉海时常在各大媒体抛头露面,接受央视《面对面》以及《新闻会客厅》等知名节目访谈,成为警界“明星”。
秦玉海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摄影家,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如此雅好也为他积攒了不少人气。
2013年,秦玉海60岁,他进入河南省人大,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在中国政界,这样的职务安排意味着他已为正式退休做“软着陆”的准备。但谁也没想到,秦玉海竟然没能完成最后的“软着陆”。
“受命于危难之间”
身为省公安厅厅长、政法委副书记,秦玉海最大的政绩和最大的争议,都在警界。
一些观点认为,秦玉海2004年就任省公安厅长后,扭转了河南警方在全国的负面形象;另一派则认为,他一味从严治警,却没有从优待警,还下达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造成了诸多冤假错案。
河南省公安厅一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秦玉海任职省公安厅长前的2003年,河南境内发生了两起震惊全国的案件。一是驻马店黄勇案。在两年时间内,黄勇利用自制工具,杀了17人,其中有12名学生。蹊跷的是,这17名被害人家属报案后,河南警方竟然无一立案。
另外一起是杨新海案。从2001至2003年,杨新海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省作案25起,受害者达67人,多是灭门惨案。杨是河南汝南人,许多案件发生在河南境内,但破案的不是河南警方,而是河北警方。
这两个案件成了河南警界的耻辱。2004年,秦玉海被任命为省公安厅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间”,秦玉海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这两个案子,有些地方的警察都不敢穿制服上街。”
上任后,秦玉海提出“命案必破”的口号,要求100%破案率。
事实上,这个口号时任公安部部长周永康也提出过。2004年5月18日,周永康曾在《侦破命案专项行动第二阶段战绩情况通报》上批示:“总结经验,表扬工作突出省、区、市,继续加大力度,向命案必破目标努力。”公安部为此专门拨出300万元,奖励补助各地公安机关破获重大命案的干警。
秦玉海本人曾表示过,“命案必破”从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但他认为这反映的是一种感情,“要为党和国家利益而战,要为人民警察荣誉而战”。
从数字上看,秦玉海政绩斐然。2004年前,河南命案侦破率约为60%,2010年时,河南全省命案侦破率达到97.57%,命案综合侦破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为“河南公安现象”。
秦玉海也显示出性格中强硬一面。他组织30多名骨干警员,成立了河南省公安厅督察队,分为9个小组,对地方公安突击暗访。
一次,秦玉海部署全省公安机关开展追逃“利剑行动”。督察队在基层督察时,发现平顶山市郏县的基层公安局没有开展任何追捕行动,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经过调查,发现郏县公安局仅仅是把行动部署方案复印后,塞到各位局党委成员门缝里,就没了下文。
秦玉海知道后十分气愤,拍着桌子下达命令:“下午就要免职到位。”郏县公安局局长、政委因此均被免职。
在那场督察风暴中,河南警界数百人被免职或纪律处分,其中15位县级公安局长被免职。
此外,秦玉海上任之后不久,就开始在公安部门搞“大接访”。“全国大接访就是从河南起来的,先是公安,然后法院、检察院都搞起来了。”一位河南警界资深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秦玉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用“2004年公安部在河南组织了信访工作的中原突破”来表达这一举措。据此前媒体报道,2005年,在全国公安机关大接访活动中,河南省公安机关的接访量、停访量、停访息诉量等几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
在大接访当中,秦玉海处理了一批违法违纪的民警,缓和了警民关系,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上述河南警界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秦玉海的性格使其在很多事情上“喜欢来硬的”,“比如在人事任用方面,省委组织部想安排人进公安厅很难,秦玉海只重用他喜欢的人,省委很难左右他”。
但成绩也掩盖了诸多问题。由于很多河南地市把“命案必破”当成硬指标,因此对一些难以侦破的案件,采取一定的手段,以提高命案侦破率,如隐瞒、不破不立、或是让精神病人、智障者、重刑犯顶罪。河南检察系统一位官员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许多案子证据不足,不足以提起公诉,但后来也稀里糊涂判了。近年来,胥警祥案、赵作海案,以及“商丘男子涉奸杀被羁押10年”等案陆续曝光,河南公安系统的“命案必破”制度饱受质疑。
2013年10月,秦玉海刚刚离开公安系统进入人大,河南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刑事执法工作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十项措施》,要求废除“破案率”等指标,防止冤假错案。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