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生态调查:母亲河成垃圾场 生态水只应景

2017-01-16 17:09:25 来源: 央视新闻

0浏览 评论0

原标题:[祁连山生态破坏调查]母亲河成垃圾场 生态水只“应景”!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生态破坏严重,2015年9月环保部对张掖市等三部门进行了约谈并要求整改,而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上个月底刚刚结束对甘肃省的督察后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掠夺式开发,而问题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记者随同环保部生态、遥感、监察等多位专家一起赴祁连山进行了调查。

央视记者 陈允涛:我现在的位置是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旁边这条河流叫黑河,顺着这条河,祁连山的雪水滋润了整个河西走廊。然而现在黑河已经退化成只有2、3米宽的一个径流,那么黑河水真的只有这些流量吗?顺着镜头的方向能看到,大部分水量被一个水电站截流了。

作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涵养水源区,祁连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风沙,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整个河西走廊的“生命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黑河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水源,近年来在这条河上架起了近10座水电站,基本都是采取拦坝建库,用山洞进行引流的方式来发电,彻底改变了水流的走向,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环评法》的要求,水电项目在运行中都必须向原有河道下泄一定的生态水,但为了尽可能多地用水发电,在记者所调查的两座水电站中,对于法律规定放生态水的要求置若罔闻。

在甘肃省最大的水电企业——甘电投下属的龙二水电站,记者注意到这家公司要求放生态水的日期恰恰就是中央环保督察组来到甘肃之后。

甘电投龙二水电站白班工作人员:整个2016年都没有放过,主要是以前没有接到过这个通知,没接到通知我们不能私自乱放,开了是违反公司规定的。

按照这位值班人员的说法,不开生态水,确实是守了公司的规定,违反的却是国家的法律。在小孤山水电站,记者看到了相似的一幕。记者对水电站运行记录进行核对,发现所谓的放水的“几天”也恰好就是中央环保督察组来现场检查的日子。

记者:杨兴民是谁呀?

小孤山水电站值班人员:我们这儿老总。通知明早5时要打开生态水阀门,全开放水,市长巡查。这因为市长巡查才开啊,平时也不开。

记者:14时25分杨总通知,电话通知环保厅巡视人员已走,把生态水关闭一半。就等于开给他们看的是吧?

小孤山水电站值班人员:领导叫我们咋我们就咋办,人家叫我关我肯定就得关,人家叫我开我肯定就得开。

在甘肃省的整改报告中都无一例外地注明了整改办法就是“加强监管”,但是真的加强监管了吗?

记者:像他们平时开生态水,你们也来巡查吗?

张掖市环保局副局长 常峰:县上环保部门上次来不是检查一次了吗?

记者:生态水没问题?

张掖市环保局副局长 常峰:电话里问了一下,嗯,开着。

很明显,环保部门的监管是缺位的,水电项目不按规定放生态水严重违反环保法规,而保护区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眼看着这种行为发生也无能为力。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汪有奎:责任不明确,咱们管不了水电站的闲事,法律上应该说这个我们有这个责任,但实际操作不是那么灵光的,因为之前就是鸡走鸡的路,马走马的路,各管一块。

母亲河成“下水道”“垃圾场”

这样的“闲事”不好管!显然不能成为在眼皮子底下发生众多违法行为的理由,祁连山地跨河西五市,林业、农牧、水利、地矿等部门多头管理最后导致谁也不管,一个拥有22个管护站,1400多管护人员的保护区管理局却对这些问题难有作为。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汪有奎:双重管理,有时候有些东西发现的问题查得也不彻底。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