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真讲究!除夕到初七有啥规矩? (图)
2017-01-27 17:38:25 来源: 澎湃新闻
0浏览 评论0条
初五初六:破禁,送穷,迎财神
放鞭炮,迎财神。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在江浙一带,大年初五有一位十分重要的神灵需要迎接,那就是财神,也称为“路头神”或“五路神”。“五路”,顾名思义,东西南北中,出门五路皆得财。财神人人都爱,十分抢手,要越早接到才越灵验,所以,按说初五才是迎神日,人们却想着在初四夜里就早点“抢路头”了。
清代文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这样描写吴地的这项盛事:“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接过神后,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上海迎财神要用鲤鱼,也叫“元宝鱼”,鱼贩担鱼呼卖称作“送元宝鱼”。这些习俗,袁祖志的《海上竹枝词》写道:“元宝高呼送进来,财东今夜又招财;鲤鱼不跳龙门去,也逐金银上供台。“
初四夜、初五凌晨迎财神,也是有其世俗意义上的缘由的。旧时过年大小店铺在除夕做完生意后关门,而在正月初五重新开市。这接上了财神,才能够顺顺利利地“开门见财”和“财源广进”。
去穷。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初五这天,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习俗是“破五”和“送穷”,属于禁忌与禳祝性质的活动。“破五”,就是前几日的那些禁忌,过了此日便都可以解除了。而“送穷”也与此有关,之前那些为了聚积财气而没有倒掉的垃圾,这一天正好扫除一番,这番讲究便成了“送穷”。
送穷的方式比较多样。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至门外,燃炮炸之。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也就是说,送穷时要为“穷鬼”备下车船以及干粮,送其快快离开。
“送穷”仪式也可以在初六举行,甚至到正月的晦日。韩愈所写的“送穷”便是在晦日的。晦日,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尤受重视。
初七:“人日”,戴胜,七菜羹
大年初七是“人日”,之前的六天则是“说畜日”。《荆楚岁时记》引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因此,“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
戴人胜。原创手绘图出处同上。
初七“人日”的重要习俗是“戴人胜”,所以“人日”也称“人胜节”。人胜是一种饰品,妇女们于“人日”剪彩为花,或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形,贴于屏风、床帐,或戴在头发上,以祈福避灾。《荆楚岁时记》解释“戴人胜”的寓意,是“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也就是新年要面貌焕然一新的意思。这一习俗从魏晋时期就开始流行,唐代起愈加重视,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镂人胜,又大宴群臣赋诗过节,而民间则剪彩相互赠送。唐代李远的《剪彩》诗中,便有“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的句子。
“人日”的应节食品是“七菜羹”,是将七种蔬菜切碎合煮成羹汤,食之,则可以为新年祈福,也可以预防百病。这一食俗在现代已经式微了。但有趣的是,日本会在元月七日食用“七草粥”,这项风俗在日本民间从江户时代流行至今,日本的俳句中还有对七草粥“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的赞美。其实,此风俗正是从中国的古俗七菜羹而引入的。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 (2014-04-03)媒体称殡仪馆乱象频出 看亲人最后一眼先交2万
- (2014-04-03)广东茂名市PX事件共查处44人 18人被刑事拘留
- (2014-04-03)湖北7岁绝症男童捐肾救母离世 母亲含泪获新生
- (2014-04-07)福州两债主逼债 非法拘禁欠债人被判坐大牢(图)
- (2014-04-07)16岁男孩不满14岁女友分手 将其杀死带尸体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