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声乾:汗洒一地不负初心(下)

2019-11-22 15:37:16 来源: 泉州公路

0浏览 评论0

穆阳桥:念念不忘

2014年12月,正是岁暮天寒时,一块铜制牌匾从福安穆阳镇辗转山山水水来到泉州,送到叶声乾手中。

“叶声乾先生:四十多年前您为建设穆阳大桥辛勤操劳,以精湛的技术留下一座219米长的高质量石拱桥,穆阳人民怀念您。——福安市穆阳人民敬赠。”

叶声乾:汗洒一地不负初心(下)

如今蓝田白云下美丽的穆阳大桥

四十多年,念念不忘,抚摸匾文叶老不由湿了眼眶——彼时,距他只身一人援建穆阳桥已过43载。

牌匾所记穆阳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时间回到1970年,当时穆阳大街发生特大火灾,由于穆阳溪阻隔,溪宽无桥,到来的救火车只开到对岸隔溪相望,眼巴巴看着穆阳大街一透透的民房、店面被大火吞噬。这一次火灾,群众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大桥,滚滚穆水阻隔,交通不便,穆阳发展严重滞后。

1971年春节刚过,时任穆阳镇镇长的缪灼生即开始筹建穆阳桥。在国家没有立项,缺少技术、资金支持,溪宽水急前提下,建设穆阳桥,这难度有多大,显而易见。

缪灼生心急如焚,在当时宁德工程队老乡力荐下,盯上叶声乾。叶声乾也爽快,只身离队到穆阳。

穆水岸边,叶声乾发现全镇农民群众都被动员起来,主动承担每人拉5方石头。尽管如此,资金依然匮乏,捉襟见肘。“大桥动工,工地上一点一点用料都极省,甚至一块木头皮,工人都捡起来。”

那一代一穷二白,但同时也是一个“富有”的时代:太多知识分子,当时都饱含着奉献的初心,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投入到建设中去,叶声乾也不例外:工地花销紧张,他自带米菜,放饭罐里“寄”灶蒸,后来跟工人搭伙,坚持交足额伙食费;上拱挖基打桩,他样样亲力亲为,十足全能小师傅,就是没拿一分师傅工钱;借用在外,工程队人人享有的劳保津贴,独他没有,他不计较;工地常见技术员同包工头“一团和气”,他却“针锋相对”,用料结账,他回回黑脸砍虚高报价,包工头大为光火,他当全镇民工面报出大名,说:“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你要觉得我亏了你,结算不合理,到哪里去告都可以!”

“好处”退避三舍,工程解难他身先士卒。桥台筑基的时候,碰上典型的软土地基白亚泥层,遇水整个泥层竟像棉花一样绵软。大家都傻眼,设计工程师也犯了难:“我做四十几年的工程没有见过这样棘手的地基。”

叶声乾知道,桥对桥台的沉降跟变形要求非常严格,尤其石拱桥需要良好的地基,软土地基上建造拱桥,对地基需要处理,方可达到承载要求,“为此,我建议采用基础打木桩处理。”关键时刻,遍寻不到会操作打桩机的师傅,叶声乾于是亲身上阵开机打桩,边摸索操作边带徒传授,直到打桩学徒出师,他才从打桩机上“下岗”。

那时候,打桩用的木头来自周边乡镇支援,才到第三个桥墩完工,木头就耗尽,但还需要最后两墩——工程不得已暂停。缪灼生无计可施,连夜找叶声乾“想法子”。叶声乾不负所望,他决定扩大桥墩基面,经过一次次验算桥墩承载力,反复测试土壤硬度、厚度条件,最后测算出适宜的桥墩基底面积,成功解决难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缪灼生、叶声乾等的执着、努力,219米长横跨整个穆阳溪的穆阳大桥,在1972年建成通车。穆阳群众欢呼雀跃,叶声乾“事了拂衣去”,转战下个工地,留下了穆阳人跨越43年的念想。

可以说,穆阳桥是“艰难岁月里从口粮省下的一座桥”,预估造价仅40万,而造桥人精打细算最终造价竟只20余万,大大减轻穆阳百姓压力。“价廉却物美”,2010年,穆阳大桥迎来桥面拓宽改造,历经38年之久的使用后,该桥仍得到专家赞叹:“大桥建筑质量特别好!”大桥得以保持原桥身,对全桥进行拓展,如果没有当时过关的桥质量,就需要拆除重建,那其难度及造价也就可想而知了。故2014年缪灼生自觉不支,对应其邀援建大桥的叶声乾依然念念不忘,纪念建桥史,敬赠牌匾中特为叶声乾记下难得一笔。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说的就是叶声乾这样的人。半生在福安建桥铺路,1987年调动回泉州公路工程处(现泉州桥隧中心),走过25年,他抵达的不是家乡,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

调动之前,叶声乾已是宁德公路工程队一把手,在工程质量、造价上较真的管理作风闻名宁德,甚至泉州公路系统也有耳闻。当时泉州公路部门负责人恰巧是他大学时代的老师,更深知他脾性,特别叮嘱他“要和新同事处得来”。他说:“我站什么位置,就讲什么话做什么事。我做主办,就要全盘参谋,每一年的工程计划、安排、材料单价,完成时间、工作进度,都要看住;做一把手,当然更什么都要管,如果我不管,那谁来管?”

这就是叶声乾,一辈子拒绝“和稀泥”。在泉州桥隧的日子,他经手大大小小公路、桥梁工程,依然“锱铢必较”。

1997年,叶声乾退休。回忆不断技术攻关的激情岁月,他正色说:“我一个宗旨,不管我身为施工单位业主代表还是担当监理,肩上职责一是监督工程,二是要给人解决技术难题。碰到问题,要不怕担责,想尽办法解决,而不是怕担责回避问题。”

文:刘紫燕

[责任编辑:黄如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