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俗语“放鸽出笼” 背后隐藏一个成才故事

2021-09-23 10:42:35 来源: 石狮日报

泉州民间中流传的俗语“放鸽出笼”,顾名思义就是将关在笼中的鸽子放出来,让它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比喻人们在教育子女时,不要管得太严太死,要让其多多接触社会生活现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成为有用人才。这个俗语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泉州府南安县城北门桃源村(今属南安市丰州镇),有一个贡生叫傅帝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正人君子,但是他的大儿子傅应时却贪玩厌学,父母劝导的话只当耳边风。于是,傅帝赉将儿子送到离家五里路的大林山挹清书房,让他不受外界影响而专心读书。

转眼数年过去了,傅应时吟诗属对畅达流利,写文赋诗下笔自如。只是他长期蜗居在这狭隘的小天地里,对农事生产、生活知识和社会状况知之甚少。有一天午后,突然电闪雷鸣,乌云笼罩,眼看一场暴雨即将到来。此刻,塾师正忙着重要事情无法脱身,就赶紧叫傅应时将架在树杈上的竹竿连同串在上面的几件衣服一起拿进屋内。傅应时听后,随即冲到门口,双手拿着竹竿硬要横着进门,可是这样能拿得进去吗?傅应时却振振有词大声嚷嚷:“未有屋,先有竹!”他责怪屋子的门太小,害他没办法将竹竿拿进去。塾师听到这句话,心里感到很惭愧,自恨没有将学生教育好,立即上前将竹竿调转方向,直着拿进屋里。

傅帝赉知道这件事后,说:“以前我对这孩子管教过严,好像将一只鸽子长期关在笼子里,使它变得不会飞也不会跳。现在,必须采取果断办法:‘放鸽出笼’!”塾师说:“这个主意实在太妙了!就这样决定了!”因此,塾师遵照家长意愿,定期带着傅应时到街市乡间深入体察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傅应时这只出笼的鸽子真的展翅高飞了,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探访同窗好友,互相切磋诗文,看到了社会之复杂、劳动之辛苦、生活之艰辛,他渐渐成长起来,让人刮目相看。

傅应时在塾师带领与引导下,经过多年苦心磨炼,学业大有长进。乾隆十二年(1747),傅应时在省城乡试中了举人。他不以此为满足,经过十年寒窗勤学苦钻,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后来,朝廷任命他为浙江省龙游知县,他为百姓排忧解难,清廉勤政,造福一方,成为百姓拥戴的清官。从此以后,傅应时曲折求学成才之路的故事,及由此而产生的俗语“放鸽出笼”,便一直在泉州、南安、晋江一带流传着。(本版编辑整理)

标签: 民间俗语 放鸽出笼 有用人才 背后故事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