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漳州茶厂背后故事

2021-10-21 14:05:28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若没有人带路,很难把厂址简介上“小坑头顶路1号”跟漳州立人学校里这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对上号。

“欢度2021年国庆!茶厂宣”。喜庆的手写标语贴在入口处,提示着到访的人,没错,就是这里了。

“仿佛时光穿越”是许多人走进楼内后的第一感受。桌椅摆设甚至办公格局,都能找到三四十年前的痕迹,就像某一瞬间突然被时光凝固了。接待室的墙上贴满的老照片,讲述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漳州茶厂的来龙去脉,玻璃橱柜里陈列着各个品种包装的茶叶产品,叫人忍不住瞧个仔细。“来,喝茶!”漳州茶厂厂长林燕腾热情地招呼。烧水、烫杯、取茶。茶香氤氲中,茶汤醇厚浓郁。“唔,还是老味道。”

老味道,老茶厂。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福建省供销系统最大的商办工业,漳州茶厂为漳州人带来了一枝春、流香、黄旦、龙珠等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好茶,也曾经在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不少东南亚的华侨,多少年来就只认这些古早味的乌龙茶。转眼几十载,作为福建现今仅存的国有乌龙茶厂,有过辉煌,也曾遭遇困境。有变化,更有坚守。“守正创新,才能走出困境。”林燕腾放下茶杯,意味深长地说道。

面对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在制作工艺上,漳州茶厂却“闻风不动”。坚持传统做法,重摇重发酵,注重温火慢焙,以火攻、外观见长。“传统工艺制作的浓香型茶叶一般不需要冷藏,时间久了也不会变味。”在茶的包装工艺和样式上也依旧保留“老味道”,用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方式手工包装精制乌龙茶,印着老式红蓝花纹和茶种名称的牛皮纸总能勾起浓浓的回忆和乡愁。

在变革中,漳州茶厂尝试大胆迈开步子,进行机构体制改革,在漳州市供销社的支持下,盘活企业资产,逐步减少历史包袱。2007年漳州茶厂和茶农联手,建立5000亩的茶叶出口生产备案基地;2009年组建茗汇茶叶合作社,发挥漳州茶厂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和评茶师的培训,实现产销联合。他们逐步恢复一些传统老产品的生产出口,同时开发了十几个新的花色品种投放市场。在销售上,漳州市供销社还搭建了“漳州一枝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电商平台,以漳州茶厂产品为主打,增加生产适合年轻人口味和审美的牛皮纸包装茶,吸纳社会力量进行平台的日常电商营销开拓经营。去年7月,漳州茶厂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电商平台运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线上+线下”的双重“加盟”,在互联网时代,为茶厂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保护和传承上,2018年,漳州茶厂“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非遗展示馆和传习所揭牌;2019年2月,该项技艺获得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某些凝固了的瞬间,似乎又灵动起来。非遗展示馆里,宾客往来,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好不热闹。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林燕腾时常走进校园、走进年轻群体,把关于漳州茶叶的故事和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三块奖牌,是上个月刚刚收到的,世界茶联合会颁给我们的国际奖牌。”展示墙上,奖牌模样貌不惊人分量却不小。“乌龙茶类金奖有凤凰单枞茶和宝国茶,单枞茶取自诏安乌岽山基地,今年很受广东客人喜爱。宝国茶是漳州茶厂的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福建省稀缺的高端茶。最让人高兴应该是‘漳州红’的银奖,这次与祁红、滇红及锡兰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同台竞技,获得银奖,难能可贵。”细数这些茶叶背后的故事,林燕腾的眼里闪着光。

面前茶杯里的汤色红亮透明,酝酿着温热。大概就是这股人间烟火气儿吧,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总有宽慰人心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旭)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