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匠”刘金山让档案“复活” 为群众提供精准查档服务

2021-12-23 10:05:42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走进长泰区档案馆,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堆的味道。从最早民国时期的档案,到最新的婚姻档案……这里“住着”长泰区的过去与当下,收藏着全区161个全宗8个专题类目7万多卷档案资料。有人说,档案就是躺在档案馆里“睡觉”。但在长泰区档案馆二级主任科员刘金山看来,这些“沉睡”的档案不仅要保存好,更要让他们“复活”,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民生。

12月17日下午,长泰区档案馆档案查阅大厅里,来查档的人依次诉说着自己的需求。刘金山和往常一样,在档案查阅室大厅忙碌着。按照一张张群众填写的调档单,他和工作人员敲打着键盘,从数据库中调取一份份数字化档案。“一张档案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促成一项工作……”刘金山常这样“高看”自己的工作,凡是有群众因工作生活需要前来查找档案,他都尽量满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的单位档案管理不太规范,导致一些老同志的档案无从查起,无法证明他们曾在政府工作过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政府工作过的老同志为按政策享受相应生活补助,到处找当年的档案。得知情况,刘金山想方设法硬是在卷帙众多的馆藏档案中,为十几批次的老同志找到了当年他们在政府工作过的凭证,为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也让这些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尽量再试着找看看’是他的口头禅。”刘金山的同事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刘金山让查阅档案的群众在失望时出现转机。2019年,一位村民因祖父新中国成立前建的三间房子要拆迁拿不出证明,忧心忡忡地来到档案馆。接待他的正是刘金山,他找遍了当时的档案,最终找出了一张当年的土地房产证存根,上面清晰记录了该村民的爷爷和父亲当时的三间房子和田地的登记情况,让1952年的档案“复活”了。有了这个证明文件,这位村民得到了应有的补偿,避免了被按照无证房处理。

望着一个个来查档案的人焦急而来、满意而归的背影,便是刘金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而他已经如此这般地为群众服务了20个春夏秋冬。二十年间,他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他的年度考核9年被评为优秀,并荣获漳州市首批“档案工匠”、福建省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和福建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初到档案馆工作时,一张桌子、一根钢针、一瓶浆糊以及几米装订线,便是刘金山工作的一套基础工具。“档案与其他历史资料不同,每份档案都有着它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录与收集,最重要的是将档案尽可能长久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回忆早期工作场景,浮现在刘金山眼前的是盛夏滴汗整理档案的画面——一张张陈旧的资料在桌面展开,霉味未消,灰尘拂面,在刘金山手里,这些档案被细心地一一除霉、裱糊、压平、编目、装订、存放……近年来,档案馆管理手段不断革新,经历了手工编制目录管理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刘金山也深深体会到,归档信息只有准确才能确保利用高效。于是,年过半百的他带领着同事,敲打着键盘,对309万页、55万馆藏纸质档案目录数据条目实施电子保存,推进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然而,由于早期各类民生档案原始材料均为手写登记,在档案条目著录的时候难免因字体识别问题产生各类错误,为民生档案的查询和后期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应用增加了难度。为此,刘金山专门对录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把具体技术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讲深说透,并进行现场办公,随时解答录入人员提问。就连休息日,他也从早到晚守在库房内,和同事们一起逐卷逐条校核录入数据。历经半年的努力,长泰区三个阶段的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均一次性顺利通过省、市档案局验收。除此之外,刘金山还牵头建立了革命历史、民国政治人事、人普、公路工程等8个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圆满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改变了之前文书档案检索过程繁琐不便的情况,提高档案的查询效率和精度。

“档案工作最终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刘金山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眼下,他大部分时间仍旧扎根档案室,一丝不苟地进行档案整理、移交、利用和数字化加工等工作,以提高检索精度,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精准的查档服务。(☉本报记者 王琳雅李立平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