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来发:把病妻当“孩子”宠爱 倾力助华侨华人寻“回家路”

2021-12-22 14:24:38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他,近十年来不离不弃、细致入微地照顾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伴,用陪伴和关怀诠释人间真爱;他,在悉心照料病妻之余仍呕心沥血编书著作,致力于华侨史研究,倾力帮助心系故土的华侨华人圆“寻根梦”,成就了一段段同根同源的侨乡情。他,就是住在芗城区建元南花园的郑来发,一个有担当的好丈夫,一个潜心华人华侨事业的研究者,用一生的坚守、一身的担当彰显人间温情、人生价值。

无怨无悔

把患病妻子当“孩子”宠爱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脑中仿佛有块“橡皮擦”,随着岁月的累积,他们对过去人生的记忆、对社会的认知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会被“橡皮擦”一点点抹去。这块“橡皮擦”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或许它的另一个名字更被大众熟知,那就是“老年痴呆症”。

自2013年张雪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郑来发和女儿就一直悉心地照顾着她。2015年女儿出嫁后,郑来发便独自照顾妻子,一转眼近10年了。

“12月初,她因患肺炎住院半个月,这才刚出院不久。”郑来发握着妻子的手些许无奈地说,她现在的身体连感冒都经受不起,喝水不小心呛到都有引发肺炎的风险,所以我得很小心地照顾,不能有半点疏忽。谈话间,郑来发起身给妻子削水果,榨成果汁,用勺子慢慢地喂她喝。果汁顺着她的嘴角流下来,郑来发赶紧拿起毛巾为她轻轻拭去。

小区的居民经常看到,郑来发无论何时出门,都带着妻子,寸步不离地拉着她的手。“她以前是英语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后,渐渐出现记忆衰退的症状,且愈发严重,直到2013年确诊。当时我刚退休一年。”郑来发对记者说,他2012年从龙文区纪委退休后返聘龙文区政协,但随着妻子病情的发展,他无法将她独自置于家中,便在2013年底辞去返聘的工作,开始了全职在家照顾妻子的“保姆”生活。

“当时我们还住在华侨饭店宿舍。有一天停水,我交代她在家等我一会儿,我去图书馆借几本书,再去打包饭菜回来。”郑来发心有余悸地回忆,等他回到家,妻子开心地告诉他,已经煮了饭吃饱了。他心头一惊,没水她怎么煮?急忙冲进厨房才发现,她把整瓶洗洁精当水煮饭,还吃光了。郑来发焦急地把妻子送往医院,抢救了很久才脱离生命危险。自此,他和张雪玲就像“连体儿”,一刻都不分开。

2019年,是郑来发最艰难的一年,妻子的病情发展迅猛,开始失语、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彻底丧失认知能力。也是在这一年,郑来发80多岁的老母亲因胆结石住院,一度病危,急需照顾。“虽然我家里有个‘傻老婆’,但我是长子,没有推脱的理由,四个兄弟必须轮流照顾。”郑来发说,当时每天奔波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女儿晚上过来接替他,他才能赶去医院照顾老母亲。周而复始两个多月,直到老母亲痊愈,他才稍微喘口气。

这几年,张雪玲说不出话来,但经常“咿咿呀呀”地叫。“我知道,她其实很想和我说话,但说不出来很着急。”郑来发告诉记者,妻子有时会闹情绪,他也不知道她哪里不舒服,只能猜。妻子现在只认他一个人,很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都要粘着他,一会儿没看到他就着急地叫,哇哇地哭。

这么多年一个人照料妻子,郑来发有时累得不想动弹。“喂她吃饭要格外小心,生怕她呛到,一顿饭常常要吃近一个小时,像小孩子一样总是吃得到处都是。”每天晚上郑来发要起夜两次带她上厕所,还要定闹钟起来看她被子有没有盖好。这么多年了,他从未真正睡过一个好觉。

不过,让郑来发感到温暖的是,这些年,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很关心他。每次出门,邻居们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关心问候妻子的情况。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上门,了解家里有哪些困难。“我们年轻时感情很好,不能说得病了就不管她,这是作为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郑来发说,“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陪着妻子,我还是觉得很幸福,年轻的时候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现在就换我来照顾她。再苦再累,余生也要一起走下去。”

志存高远

倾力助华侨华人寻“回家路”

可就是在这样几乎没有私人时间的情况下,郑来发竟然在这8年间,陆陆续续编写了多本有关华侨华人的书籍,总计160万余字。

《漳州华侨人物集传》《一路向海——漳州人下南洋》《漳州华侨华人社团简史》《印尼华人史话》《漳州华侨华人通史》《漳州华侨华人通史人物副卷》《民族女英雄李林史料汇编》……郑来发小心地摊开他呕心沥血编著的书籍向记者展示:“我年轻的时候,就对华侨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致力于艰难的华侨史业余研究,这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成就。”

晚上妻子熟睡后,是属于郑来发一天下来短短的一段私人时间。“2015年,市里请我担任主编,编写《漳州华侨华人通史》一书,包含唐代至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内容,以及《漳州华侨华人通史人物副卷》,我花了4年时间,撰写了85万字。”郑来发带记者来到他的书房,书架上堆满各类与华侨华人有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书桌上满是用钢笔认真书写的文章。

“《印尼华人史话》这本书是近年来,我承担繁重家务情况下撰写的华侨华人史文集,个中艰辛,难以言表。”郑来发对记者说,明年4月份即将出版的《民族女英雄李林史料汇编》,他也是费尽心力,通过友人和故知等渠道,成功收集到15篇中共报刊等刊物在李林牺牲时发表的纪念文章,以及16篇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林的同学、战友和领导写的关于她的文章,才得以佐证编成此书。

“2019年,我还在漳州图书馆组织举办了3期海外漳州人图片展。”郑来发很感慨,活动前前后后都由他张罗布置,还亲自拉赞助,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可待活动举办的当天,他却是唯一缺席的人,只因他“离不开”妻子。

除了写书,郑来发还是个经常帮助海外华侨华人成功寻根谒祖的“热心人”。“2019年,印尼抗日侨领庄西言的曾孙庄元安无意中看到我发表的一篇关于他曾祖父的文章,通过香港一家旅行社多方周折联系到我。”郑来发笑着说,经过多方努力,庄元安终于在2019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那天,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南靖县奎洋镇霞峰村。当时庄元安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看了你的文章,燃起我寻根的渴望。谢谢你帮助我找到‘回家’的路。”

2019年,新加坡庆德会会长陈坤祥通过新加坡族谱学会联系到郑来发,请求他帮助寻找陈坤祥的祖籍地。“对方提供了三个祖籍地名,我们通过多方考察求证,最后确认他是龙海浮宫镇八坑村牛围社人。”郑来发告诉记者,今年他还帮助一位新加坡华人找到了他在厦门同安区溪边社区的祖籍地。

这么多年来,郑来发帮助了好多这样渴望“寻根谒祖”的华侨华人“回家”,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刻总是那样激动人心、令人动容,尽管郑来发总无法亲临“认亲”现场,但是通过视频和照片看到那些画面时,他会不禁湿了眼眶。那一刻,他所做努力都是那么的有价值有意义。

郑来发认为,人的一生短暂,生命的价值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创造中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活出精彩的人生。他总是说,他不是专家学者,只是个业余研究者。用他自己的话:“抢救华侨华人资料任重道远,我愿为宣传华侨华人尽最大的努力,一生执着。”

(⊙本报记者 李润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