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编著上百万字书籍 倾注心血整理校注地方文献

2022-01-07 10:35:09 来源: 闽南日报

0浏览 评论0

他,偏瘦的身形,微白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谈吐不俗。他家中不大的卧室堆满书,床旁是一张有点破旧的书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他粗糙的手握着钢笔,在微弱的灯光下抄写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并进行详注和直译。他是72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山。

李阿山从小酷爱读书,家中藏书有六千多册,读书、学术研究是他最大的爱好。他粗糙的手可以提锄头,也握得了笔。在这间不大的卧室里,李阿山总结近40年的教学心得,手写札记上百万字,汇编成《中学古诗文疑难词句集解》上下册。他耗时七载,三度转抄,校对十余次,校注《嘉靖龙溪县志》。

刻苦自学

从木瓦工转行成为教师

说起为何这么爱读书,李阿山告诉记者,主要受父亲影响。李阿山家世代务农,父亲虽然没上过学,却对文化知识十分渴望。“我八岁念小学时,父亲劳作之余,就拿我的课本看。他到八十多岁了还看书。父亲从小教育我要多读书。”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阿山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被选为记工员、会计。此后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待在生产队,农闲时兼做泥瓦工、木工等。虽然做着粗活,但他不忘学习,自学了高中文化知识。1977年至1979年李阿山三次参加高考,两次过文科录取线,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上大学。为了能够多接触文化知识,这期间,他离开生产队,进入一所民办学校当代课老师,每月收入仅27元。亲戚朋友都劝他还是回去当木工好,李阿山却坚持代课、读书,继续准备考大学。1981年,作为民办代课老师的李阿山获得去当时的龙溪师范学校进修的机会,他以入学成绩第一的分数被录取,进修两年后成为公办教师,分配长边中学任教。

苦心孤诣

四十载编著上百万字书籍

李阿山教书以后,有意识收集、积累书籍材料。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书店、图书馆买书看书。他家的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地方文献五大类。平时出门他都揣上一本书,闲暇之余拿出来看。由于又要干农活,又要教书备课,李阿山只得早起晚睡,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看书做研究。“我是农民的儿子,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即使从教了也不曾脱离过田间劳作。至今四十年来,我每天读书、写作、教书、劳作,时间不少于十几个小时,总觉得工作着生活才充实。”

李阿山教书三十年,教语文最多。他发现,课本中的古诗文注释有些不当,就不断地做札记,查阅大量资料,反复加以考订。如《荀子·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槁暴”,唐朝杨倞的注释是:“槁,枯;暴,干”,中学教材以及大学课本古典文学与古代汉语的权威注本都一直沿袭杨倞的注释。李阿山却从文势、事理、古音等方面深入分析,以古籍《说文解字》和《经典释文》为依据,认为:“槁”,通“滈”,“暴”,通“瀑”,即长期经过大雨淋湿的意思,大胆纠正权威说法。教书三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把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手抄下来,加以补充或考订注释。退休后,他还继续这项工作。2017年,他将手稿汇编成《中学古诗文疑难词句集解》上下册,字数达百万字。湖南师范大学陈蒲清教授读了他的书,来信说:“全书充满独到的见解,都是苦心孤诣的结晶,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牙慧。”

倾注心血

整理校注地方文献

整理地方文献是李阿山一直坚持的另一项工作,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994年,他涉足地方史,以抢救地方文献为责任和使命。二十多年来,李阿山经田野调查,整理多种古谱,抄点龙溪县范围内的石碑文150篇,墓志铭100篇,编撰地方史小册子数种,校注旧《龙溪县志》、旧《海澄县志》,其中嘉靖版《龙溪县志》校注本2017年于中华书局出版。一篇篇石碑文、校注县志的背后,是李阿山翻阅大量书籍资料,走过“千山万水”所花费的心血。他经常利用节假日,戴斗笠骑单车前往数百里外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李阿山校注的《嘉靖龙溪县志》是一本具有原创内容的新史志。他花了大量时间疏通句义,对文中的疑难词句、人物、地名、典章、制度等关乎传统文化和古代知识的内容一一详注。县志原文不足十万字,而李阿山注释的内容有二十万字。为注释这本县志,他参考了数百种书籍,大多都是他自己的藏书,史志类20种、字数类47种、典制类33种、地理类9种、族谱类19种……

“耗时七载,三度转抄,校对十余次,非为名为利,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学术本身。”他曾经的学生如此评价李阿山。做学术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可李阿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至今。为何会有一颗做学术的心,李阿山告诉记者:“我是受到鲁迅先生文章《藤野先生》的启发,我感悟到,在鲁迅先生眼里,学术是比国际主义更加崇高的东西,于是我心向往,决心读一辈子书。”

起初家人的不理解,生活上的拮据,都没有让李阿山退缩。他坚持读书做学问,“我还想拟写几部书稿,如《中学文言虚词手册》《训诂学与中学古诗文教学》,向着学术的道路永远长征下去,为传承中华文化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李阿山坚定地说。

(⊙记者 李立平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