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让“祖国花朵”向阳而生

2022-01-11 16:02:05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近日,电视剧《女心理师》热播,其中第一个故事是主人公救下轻生高中生,其中便揭露了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去年11月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展开讨论……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已不容忽视,我们该如何护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让“花朵”向阳而生,对此,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现象 极端行为频发 受困心理问题

和父母闹矛盾而离家出走、跳河轻生,长期受抑郁症、强迫症困扰而不得不寻求心理帮助……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

去年12月4日晚,温州的陈先生向泉州警方求助,其读高一的女儿因为学习压力大离家出走,独自乘坐大巴前往广州。大巴途经南安时被水头派出所民警及时拦下。2020年5月,南安一名16岁学生因手机被老师没收不想上学,妈妈训斥两句后,他便跳溪欲轻生。2020年3月,晋江一名12岁男孩吃晚饭时因为没有自己爱吃的菜,跟妈妈吵了架,被妈妈打骂一顿后,差点跳井轻生。

言涵(化名)是泉州某学校学生,人缘好,家庭和睦。不久前她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处分,却成了这位“乖乖女”心中的一道坎。她总是难以入眠,情绪持续低落,时常不由自主地落泪,也不愿意再和朋友接触。她上网查询发现自己的表现符合抑郁症症状,心里很是害怕,但身边人的劝解并不能让她走出低落的世界。在萌生自杀想法后,她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

后来到医院求诊,言涵遇到不少跟她年纪相仿的“病友”,南南(化名)便是其中一位。童年时期的家暴和校园暴力使南南产生心理问题,医生诊断为强迫症。经过一年的治疗,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南南仍无法回到校园,而且选择与父母分居独自生活。

同样休学在家的小依(化名),由于学业压力大,还有成长环境的影响,多年来心情一直低落,最近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她常年失眠,服用治疗心理药物后更加夜不能寐,常常辗转反侧到天明,上课时又十分困倦,“药物的副作用让我很痛苦,状态不好时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最压抑时她曾两度用小刀在小臂上划出血痕。

调查 呈低龄化趋势 多种因素导致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涉及来自家庭、校园、社会以及网络等方面。

数据: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

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遍布各年龄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去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这意味着被调查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深受抑郁症困扰。此外,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现状:青少年就诊不在少数

记者走访调查中也发现,泉州咨询、就诊有关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泉州心怡心理咨询中心、泉州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副主任李惠毓介绍,过去打心理咨询热线的主要是成年人,现在来电的青少年明显变多。她粗略统计,近几年,中心的咨询量每月少则两三百、多则四五百,其中青少年来访者占60%左右。

泉州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芸芸告诉记者,该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每个月咨询数量在80-100人次,每个教师每周接待数量3-5人次。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医生贺佳介绍,心理咨询科数据显示,每月就诊患者在800多人次,其中青少年患者平均每天有10人次。泉州市第三医院心理治疗师谢燕燕则表示,到该院心理科就诊的群体中,青少年占比60%以上。而泉州儿童医院心理门诊数据也显示,该院每年接诊青少年超过3000人次。

研究:多种因素引发心理问题

为何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青少年教育专家张秀云认为,心理问题低龄化的背后,是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和社会期待不断向前延伸、传导。越来越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越来越早地囿于心理困境,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

不少受访的心理专家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且问题多样性、复杂化,主要表现有情绪失控、强迫行为、暴力攻击、自伤轻生、言行怪异、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等。归结起来,主要涉及来自家庭、校园、社会以及网络等因素。

“现在我们接诊的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问题,但引发他们情绪困扰的深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谢燕燕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面临着身心发育不平衡等矛盾冲突,这容易导致他们情绪大起大落。大体而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性发展、人际关系、学业压力、过往创伤等有关。其中人际关系可能包括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也有部分学生曾经历过校园霸凌等创伤。对青少年而言,他们对性充满好奇、自我意识飞速增长、情绪处理能力尚不完善,这与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有冲突的,这些内内外外的冲突会给他们很大的冲击,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各种身心问题。

张芸芸坦言,初、高中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因学业问题引起心理困惑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咨询的个案中,张老师发现,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问题都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在成长中受过语言暴力或家庭关系长期不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尤为明显。此外,一些青少年在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问题也容易产生困惑。

难题 识别率不高 就诊有点难

一方面,不少市民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高,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另一方面,随着需求量的增加,现有的专科门诊难以满足需求……这些都是目前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所面临的难题。

讳疾忌医心理作祟

“很多人会有一种病耻感。产生心理问题就好像见不得人似的,觉得抬不起头来。”贺佳表示,市民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高,导致不少患者没能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最大难题。有些抑郁的症状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或全身转移性的不适感出现,患者会在综合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

此外,由于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抑郁症就是精神病,因此患者或者家属不敢让人知道病情,更不敢轻易上医院,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有数据表明,在抑郁症患者中,仅有20%的患者接受治疗。“同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疾病不一样,绝大多数心理问题患者都是轻度到中度,可防可治。通过药物、运动、心理治疗等措施,都能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在贺佳看来,心理问题并不可怕,症状比较轻微的,做心理辅导,或者自我调整,就可以恢复。

“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不少家长看来都不叫问题,他们会觉得长大就好了。”李惠毓表示,少年儿童缺乏对外来挫折与压力的对抗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加之社会上和家长中普遍存在“小孩子哪有什么心理问题”的观念,导致早期、轻症的心理问题诊出率较低。

“看病”需求难以满足

记者调查发现,像言涵和小依这样独自主动求诊的青少年并不少,他们也道出了“看病”的曲折。

言涵在中心市区某医院预约发现,该院心理科的预约号很抢手,已排到半个月之后。随后,她咨询了另外两家医院,都被告知医院不擅长心理问题方面的治疗,建议到专业医院咨询。最后她到一家大型医院就诊,由于问诊人较多,她经常在心理科门外等待3个小时都未能就诊。她发现,医院门诊普遍每天都只有一两名医生坐诊,而医生接待每位患者都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够了解病情,这使得医生每天能接诊的数量有限。

除了正规医院以外,社会上还有不少心理咨询机构,但费用普遍不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我市多家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心理咨询收费标准基本在400元-800元/小时,不少中心还要求“患者”先去医院进行测评才能到中心进一步治疗。

探讨 家校结合呵护 做到标本兼治

专家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结合,家长要做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最大倚仗,学校要常规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专职教师的作用。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最大倚仗

“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父母的问题。”在张秀云看来,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外乎“亲子关系缺位”“亲子关系越位”以及“原生家庭的伤害”三个因素。“要帮助这些孩子,就必须追根溯源,从父母、家庭入手。”她认为,父母面对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调整相处方式,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注重细节,过度控制孩子或凭个人喜恶干预孩子,都是不可取的方式。她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一刻钟”,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成长的烦恼。

“现在社会普遍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接受度不够。”谢燕燕表示,她曾面临许多这样的案例,孩子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家长不能够接受这个事实,根本没意识到孩子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言行可能预示孩子在某些方面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孩子可能是犯懒、不想上学、吃不了苦等等。

“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很多家长要补上一课。”张芸芸表示,孩子在学习中承受巨大压力,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心理致病的推手,而应尽快补充心理知识和技能,给孩子及时到位的帮助,做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最大倚仗。

学校应加强培训+寻求外援

心理专家普遍认为,能够发现和介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是家长,二是学校。

“现在学校的心理专职教师的配备缺口还是很大的。”李惠毓告诉记者,她发现有些学校的心理老师身兼多职,比如班主任、政治老师等学科老师兼做心理老师,那孩子在面临双重角色的老师时,心理疏导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心理教育课程不够系统化,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记者发现我市不少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但也有心理老师坦言:“一些孩子因为病耻感,即便希望得到帮助,最终也因害怕被贴标签也不愿求助,导致辅导室形同虚设。”对此,张秀云建议,可以建立市、县级的系统心理评估与干预的机制和团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估和转介,建立相应的转介通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1998年,泉州一中就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3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常规化、系统化与特色化。据张芸芸介绍,学校配有6名专职心理教师,常规化活动有“心育课程”、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近年来,学校还不断进行创新,如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创立了泉州一中心育与德育品牌——“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汇编,形成了《泉州一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泉州一中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校本课程》和《泉州一中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等校本课程体系。

家校密切配合开常态化之方

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展开讨论。市人大代表、安溪培文中学心理老师黄文月认为,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学校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宣传者、指导者和调节者,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性,从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系统。

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建议开通“心理援助专线+预约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服务热线平台,针对心理高危人群开通心理援助专线,由专业咨询师开展公益咨询服务,及早发现、及时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在全市建设一支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压力调适、负面情绪安抚等关怀服务。

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与教育工作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将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与教育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出常态化之策、开常态化之方,才能标本兼治,取得长久之效。

(记者 张晓明)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35%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

2011年,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心理疾患负担统计数据显示,心理疾患已经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更多

2019-02-25 15: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