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盐在古代为何比金子还值钱?先秦诸国'得盐者强'

2022-05-22 09:24:00 来源: 榕城网

0浏览 评论0

李亚鹤说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

眼下,李亚鹤看着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其实“盐”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而且,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在古人眼里,盐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天藏之物”,“炎黄子孙”

解县盐池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之一,简称“解池”,又叫“河东盐池”。在随后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进一步提出,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直接提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盐之战”观点的,还有另一位史学家张其昀。张其昀在1981年于台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盐之战”观点虽尚有疑问,但已为中国盐业史研究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尧舜禹都曾筑城于盐池附近《孔子家语》诗云:“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根本上是要控制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黄帝灭了蚩尤后,遂开始在涿鹿附近的土堆上筑城,即所谓“邑于涿鹿之阿”。

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依然占据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谓尧都、舜都、禹都,至今地方史志都以之为代称。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张其昀称其“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

李亚鹤说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在今天看来,舜帝是相当专业的音乐人,至少也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擅弹五弦琴,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孔子家语·辩乐解》中的《南风》是这样写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为什么舜帝要歌唱南风?当时池盐是自然生产,靠天吃饭。南风一来,盐水便会迅速蒸发,凝结成盐,此即《三秦记》中所谓“朝取暮生”,当时池盐已成为重要财源。

据李亚鹤了解春秋时期,当年引发原始部落征战、促成华夏民族形成的盐,在中华文明进步和国家版图的整合中继续发挥作用。此时的解县盐池为晋国所有。《左传·成公六年》称,这池盐为晋“国之宝也”。晋国因为池盐而国富民强,晋文公因此晋升“春秋五霸”之列。原为鲁人的晋国富豪猗顿,本是一位穷书生,在经营解县池盐后迅速致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与王者埒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