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乌”云下的普通人:家门差点让人撬开、被当成间谍拦住

2022-02-27 10:20:09 来源: 每日人物

0浏览 评论0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5点,俄罗斯突然进攻乌克兰。随后,乌克兰首都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等城市都传出了爆炸声,多处军事设施遭到摧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

2月25日,联合国表示,至少有127名平民伤亡,包括25人在炮击和空袭中死亡,102人受伤。

大量民众,陷入慌乱之中。有人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有人问华人能否跟着一起撤离;有人躲入地铁通道,有人试图开车逃亡。

我们联系了多名身在乌克兰的人。当地的通信网络遭到了大面积破坏,加上不时的炮火袭击,我们的沟通不时发生中断,对方有时候是因为网络卡顿,有时候是躲在了防空洞中。通过他们的遭遇和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之下,一个普通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会承受什么样的苦难。

文 |徐晴 周鑫雨 钟艺璇 易方兴 邬宇琛 卢妍

编辑 |周维 赵磊 金匝

运营 |绘萤

古潮,41岁,留学中介:我接到许多泣不成声的电话

2月23号凌晨3点,我们收到了中国领事馆的通知:现在进入非常态势,请大家准备好物资,在家等待领事馆的消息。那一晚,我在家中彻夜未眠。

国内的消息不断发来,我的父母给我打了5通电话,亲戚朋友也在询问我的安全。微信群聊的数量伴随着俄乌局势的发酵激增:不光有华人建立的,还有中国领事馆的,也有商会的。我们在上面互通有无,分享周边的超市、物资,还有避难点。

此前,我从未想过战争会如此快到来。在乌克兰做留学咨询6年,这个地方让我感到平静和安定。即便是离我最近的一次危机——2019年前总统波罗申科执政期的内乱——我也只是收到领事馆的消息:在一个月的戒严期内,尽量避免出门。

因此,我并没有在意今年以来有关战争的小道消息。1月3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在指责美国引起了人们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恐慌。甚至在俄军入境的前一天,我和朋友仍然在工作。我处理了三份国内留学机构发来的留学申请,将它们由中文翻译成乌克兰语。下午4点,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看到接送孩子的父母、照常营业的餐厅。日子很平静,我对此深信不疑,直到23日凌晨收到领事馆警告。

基辅的第一声炮响,在24日早上到来。我从音量上判断出事发地并不近。几分钟后,我在群中知道了爆炸地点——距离我家二三十公里的鲍里斯波尔机场,这是乌克兰最大的机场。

我和朋友的判断是:赶紧逃。我们的目的地是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一个毗邻波兰的安全城市。然而刚出门,基辅的交通状况就让我们傻了眼:往西的车队在市中心堵得水泄不通,几分钟内毫无前进的迹象。

回家的路上,我们去了一趟超市。那是基辅市中心最大的一家,排了很长的队。最紧俏的是桶装水,我们来晚了一步,货架已被扫空。好在家附近的小超市人并不多,在那里,我搬了20桶5升装的水,还有半个月量的简餐速食,一共花了1400格里夫纳,折合人民币约300元。

所幸的是,生活物资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涨价或被哄抢。基辅依然是个平静的城市,路上除了向西前进的车,并没有多少人。只有不断变化的汇率提醒我,这个地方正遭到一些波折——22日到24日,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兑人民币的汇率从0.4跌到了0.2。

24日下午2点05分,我经历了离我最近的一次爆炸。那时我正在院子里,想办法将20桶水搬进家里。一声巨响,让我爆了粗口。不像上午,这次的爆炸声如此清晰,让我的心脏都颤了几颤。天空中出现了一条不知是什么炮弹飞过的划痕,我感觉事发地就在附近。

急忙撤回屋里后,我接到了一名乌克兰当地朋友的电话。这名23岁的小伙子与我相识4年,平时也一直帮我处理留学的相关事务。战争开始后,他的父母打算逃亡丹麦。那时,几乎所有的外国领事馆都撤出了乌克兰,只留下中国领事馆仍在运作。这名小伙子觉得,跟着中国人更安全。

他在电话里哭着问我:“哥,有没有一个航班可以带我们一家人逃亡中国?”我无法给他回答,任何的武断,都有可能危及小伙子一家人的安危。身边许多乌克兰朋友都崩溃了,我接到了许多泣不成声的电话。

现实很残酷,有钱人早已包机、包车逃离了乌克兰,剩下的都是命运未定的普通人。乌克兰政府已经瘫痪了,我帮助朋友打热线电话,显示无人接听。网络也时断时续,每隔一段时间,我的微信都能刷出999+的未读消息。中国领事馆的电话也一直占线,不光是当地华人,国内的亲友也在致电询问确切的消息。

24日晚,领事馆的消息终于传来,国家准备撤侨了。我立马递交了申请书——3年来,我因为疫情一直没能回家。就在上一周,我刚从奥密克戎感染中自愈。这次回去,我打算好好陪陪父母。

我给自己的汽车加满了油,在座位上留了两桶水和一些干粮——我准备把这辆车托付给一名华人朋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是乌克兰人,无法在撤侨中随我们一起回国,他选择留下陪伴妻女。我将汽车留给了他,不知道下一次见面,又是何年何月。

▲ 乌克兰首都基辅,人们在地铁站内躲避。图 / 视觉中国

阿钱,大三学生,基辅国立语言大学交换中:我们的手机定位从乌克兰变成了俄罗斯

由于长期关注新闻,我们对战争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局势变化会这么直接和迅速。

2月24日早晨的6:15,远处的轰炸声终于平息,家人和朋友的电话短信从国内不断而来。发了朋友圈报平安后,我和舍友在窗边发了五六分钟的呆,随即又收到了我所在学校的留学生会志愿者通知,他要统计所有留学生的个人信息。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有底,起码知道了一旦撤侨,前期准备已经逐渐充分。

因为学校的交流项目,我去年9月来到了基辅,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23日晚,我睡前还在想,作业完成得似乎不够充分,计划第二天早点起床完善一下。再次睁眼,是被警报吵醒的,窗外的天还是黑的。

机场周围被炸,土耳其的同学坐在一楼,一脸愁容,他说自己本来打算今早回国。那个时候,我的脑袋是被信息糊住的,因为航班熔断,我们甚至不能买机票去别的国家。

7:00,我们找到宿管阿姨,她告诉我们,随时做好搬到附近防空洞安置的准备。我们返回房间,把生活必需物品快速装包。住在楼下的学长打来电话,让我们尽量不要出门,囤积好物资。还好我有先见之明,食物和水等都很充裕。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