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罕见病女孩的奇幻之旅:从农村到大城市,不断放大的人生可能性

2022-03-01 12:01:52 来源: 展开说说

0浏览 评论0

出生于1994年的郑芳,在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受到一种“类风湿”疾病的折磨。腿疼,浑身发抖,说话不清楚,涎水直流,直到她走路不利索,成了众人眼中“不太聪明的样子”,有同学开始喊她“傻子”。初三后,郑芳再也握不住笔了,学业中断了。

湖北恩施的农村,一条小路蜿蜒曲折地趴在山间,七八年间,一壶壶中药,各式各样神仙法事就发生在一间三层砖瓦房里。失学后,这里就是郑芳的全部世界。每一天,她都会想,要是我的腿不再疼了就好了。

17岁那年,几乎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的郑芳躺在床上,身体虚弱发颤。郑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害怕吃饭,每一餐饭,在漫长治疗中受尽了折磨的母亲总会含着泪,一口口将饭喂到嘴边,像有说不出的疑问,“你怎么还没有死?”。为了远离这份负能量,郑芳要求母亲把饭端到房间,倒在桌上,关上门,她用手扒着吃,用嘴舔着吃。

有一日,郑芳抖个不停,母亲抱着“我想知道到底你是因为什么病而死”的心态,将郑芳带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医生终于诊断了出来,郑芳患有肝豆状核变性,又名“威尔逊病”,全球发病率仅为1/30000。郑芳上网去搜索,“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代谢障碍易引起肝硬化、脾大、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患者若没有得到恰当治疗容易致残或者死亡。”这让被无名疾病折磨了七年的郑芳非常喜悦。但医生的下一句是:“这病没得治。”接下来的一年,郑芳的头发因为抑郁几乎全部掉光了。

2014年家里有了一台电脑,她开始通过互联网寻找救命之路。彼时郑芳母亲执意带她看“土郎中”。“这一路下来我庆幸自己的坚持。”郑芳说,她相信科学的力量,和母亲去了合肥一家医院治疗。但母亲看着医院里“奇形怪状”的人,再次退却了。直到后来郑芳的肚子渐显宛如孕妇,母亲才同意她去切脾。在公益众筹的帮助下,郑芳进行了切脾手术。切下来的脾,足有菜盆那么大。(点击【】,为更多罕见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24岁那一年,面对周围人的歧视,久病以来家人照料的不耐烦,郑芳认为自己是一个依附别人生活的、没有自主权的人。她下定了决心要离开大山,自己闯出一条路。她曾读过一本书《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面有一句话“当你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助你来达成。”

来到深圳的第一天,郑芳在许嵩粉丝的介绍下在一家面包店兼职,只上了半天,老板就辞退了手抖的她,“你这样会吓到客人的。” 伤心归伤心,但郑芳并不甘心。

郑芳的转折点来自于一次机缘巧合参加的i can协力营——一个推动社会关注罕见病、残障群体的社群,在里面认识了许多病友,“有些人的情况比我还要恶劣,但他们的人生也特别精彩,我为什么不可以呢?”郑芳下定了决心,“我不能再呆在家里过闭塞的生活,我必须走出去。”

郑芳通过残疾人培训的基金会的介绍,面试过许多工作,有银行、五星级酒店,还尝试在网上投简历,最终进入了一家公益NGO组织当实习生。几年来,她在广州租下了房子,可以一个人去住院,上成人大学,周末去演讲,写自己的公众号,还做起了视频,“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曾经不看好郑芳外出的父母,几年来,再也没有提过让郑芳回家的话了。

郑芳从来不用自己的残疾证坐免费公交车,她担心听见“也没见你哪里残疾,是不是想逃票”的话,在她看来,“社会叫我们残障人士,但其实是社会上的障碍,才导致我们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上班或者生活。”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尊,“首先自己得尊重自己。” 她为自己写过一个简介: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与逗比于一身的女子。

肚子上的伤疤如今还在,主治医生曾建议她去整形美化,免得影响穿衣,但郑芳拒绝抹掉自己“勇敢的印记”,她说:“如果我想穿比基尼,不会在意这道疤。”

每一年,郑芳都有一个新的目标。今年的目标是考过中级会计师证,她相信,“只要我想,我无所不能。”

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近8000种,在中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面临医疗、教育、就业、社会融入等挑战。如果你想帮助像郑芳一样的罕见病患者,请点击【】,为更多罕见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标签: 奇幻之旅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